首页 > 其他

潘儒赞 上山下乡的拓荒者

2020-10-31 14:50 作者:林月花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

/本刊特约记者 林月花

 

潘儒赞(19261968),福建永春达埔乡达理村人。1954年至1957年任永春县手工业管理科科长、手工业联社主任。1957年春,他响应号召,带领干部群众到曲斗公社墘头溪建设“新村”,并担任中共新村村支部书记,成为当时上山下乡拓荒者的代表。

 

1957227日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中强调,要精简机构,下放干部到农村,当时相当大的一批干部回到生产中去。

 

响应号召拓荒先驱

 

潘儒赞起初担任永春县手工业管理科科长,因为要去的新村是一个荒芜人烟的地方,只有一户姓肖人家,面临极其恶劣的条件,起初还看不到前景,没有人愿意到这个穷乡僻壤受苦受累,潘儒赞深思熟虑后,先在永春县联社发动,取得了本社干部的支持,然后就到五里街剧院演讲。他充满激情,信心满满地号召大家:“只要有人愿意去,愿意和我去吃苦,都可以去向县民政科、劳动科登记。”能说会道的他充满真情的演讲说动了一些人。

 

对于新村村来说,1957621日,这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这是个历史性的节点,这一天,时任永春县手工业管理科科长、手工业联社主任的潘儒赞,与李芳远带领手工业管理科和蓬壶区4名干部、20名城镇居民来到那远离县城七十几公里偏僻荒芜的边远小山村——曲斗公社墘头溪,并将这里取名为“新村”,潘儒赞担任中共新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垦荒者喊出“定叫荒山变良田,峡谷变成米粮川”的口号,开启了一段在半个多世纪后人们还在津津乐道的光辉历程。

 

初到下洋新村村,他们只能住在地质队留下的一间破屋子里,大伙睡的是统铺。迫在眉睫的就是得有个安身之处,他们马上开始动手,建造起房子。用的是山上那大大小小的一根根竹子,屋顶的瓦片只好到坑仔口去挑。路途遥远,天一亮,他们吃下一碗一角五分的米粉汤后就匆匆出发。一般人只能挑六十斤左右,可潘儒赞每次都挑九十至九十五斤,在他的带领下,下洋新村村的第一座房子盖起来了,使昔日的荒地旧貌换新颜。

 

当时没有化肥农药,庄稼生长施肥总是要靠人和家禽的粪便。新村土地贫瘠,只有肥料才能让秧苗长得又好又快。他带大伙去曲斗公社开会时,总是带着粪筐沿途拾粪,人们称他是边走路边拾粪的村书记。每次开会要走十多公里的山路,回来时都带着装满了牛粪的粪筐,虽然累了些,但一看到能给田地多增加有机肥料,他脸上就挂满了笑容。

 

在他的带动下,拓荒者们克服重重困难,辟荒地,种油茶,通过辛勤的劳动,一片片杉木林、茶叶园,板栗地,油绿青葱呈现眼前。有了绿色青草地,潘儒赞又开始兴建了七处大小水利工程,让一块块荒地都变成了旱涝保收田。

 

吃苦耐劳远见卓识

 

朴素节俭亲民爱民的潘儒赞,他平时吃的是稀饭和地瓜,渴了就喝那冰凉的山沟水。他要到下洋去买米到新村村,一走就是几十里的山旮旯路。参加马跳公路建设时,他用绳子将自己绑牢,捎上钢钎,吊在悬崖峭壁上,打石筑路。县里三番五次地想把他调回县城都遭到他的婉言拒绝,他不求安逸,因为新村村建设早已是他生命的全部。

 

每次若逢外出办事,潘儒赞总会捎回一些好东西分给左邻右舍乡里乡亲,让他们一起分享欢乐美好的时光。他是一个聪明好学的人,常给村民治一些常见的病,还会打针,深受村民欢迎。山区总是兽害比较多,每当农作物成熟时,夜晚他都要带着十多个社员去守护农作物,避免农作物受到山猪等兽害践踏。

 

曾经是福建日报社通讯员的他,常常做个报告长达两三个小时,他从来不用打草稿,演讲起来条条是道,一清二楚,农民听在心里。他提出兴办学校,让山区的孩子能在自己家门口读书,他总是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工作作出长远的安排,上山下乡的成果得以巩固,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乐育新人的高贵品质。

 

作为中国小水电的发祥地,永春独占鳌头,而新村的溪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适合发展小水电。小水电要蓄水,得建拦水坝,建拦水坝需要水泥,在这物质匮乏的新村怎么办。潘儒赞总是有办法,他带着大伙在建坝地址旁边砍下一根大树,将粗大的树干横亘在溪流上作为横梁,再用一块块木板倚靠树干,插入水底,自制成了拦水坝。之后他又努力争取,向县里借到了一台5千瓦的发电机,有了这家伙,新村终于通电了。

 

潘儒赞敢说真话,在大跃进年代,他与李芳远、吴泽级冒着很大的风险实名向党中央提出三点建议,反对大锅饭,反对浮夸风,彰显了共产党员实事求是的本质,他们心中永远装的是人民的利益。 

 

燃烧余光彪炳流芳

 

身患重病,他仍然坚持战斗,患病期间还坚持和大家一起抬石头搞基本农田建设,顾不上休息,几个月之间,原本身壮如牛的他早已被病魔折磨得骨瘦如柴。到了病重临走前,大伙去医院看望时,他已从原来的180几斤瘦成100斤,大伙不禁潸然泪下。此时的他却还很乐观,心里只有新村:“大家都不要在我这里耽搁了,你们得赶紧回新村干活,农作物别耽误了。医生说我没事,没得什么病,只是我需要脱胎换骨罢了。”而那时他其实已到重病晚期。

为了能给继续建设新村村的后人们提供一些自己积累的经验,他写下了《关于新村大队建队十一周年总结报告》,留下了新村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1968713日,年仅40岁的潘儒赞,悄悄离开了新村人民,离开了新村这片他用青春去倾注用生命去开拓的热土。县里在永春人民会场为他召开追悼会,干部群众们无不对他的离去深感悲痛和惋惜,人们多么希望能再与这位垦荒先驱一起继续建设美丽的家园。

看着他墓碑上的“上山下乡革命旗手,开发山区光辉榜样”,我们看到了一颗明亮闪烁的星星,这颗星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阅读上一篇

对外汉语教学中媒介语的使用

2022-05-19 16:32:11.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阅读下一篇

5G顺势而生 4G何去何从?

2020-10-31 11:07:27.0 作者:黄娜玲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03046号-1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