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花雨

陈敬聪:镜头聚焦的历史价值

2017-10-22 12:48 作者:本刊编辑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
 
图/陈敬聪

陈敬聪,福建泉州人,1950年9月出生,九届、十届泉州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蟳埔女》、《激情农运》、《见证泉州》、《泉州老街巷》和《泉州古民居》等大型故乡历史文化摄影画册,用镜头留住历史。
       


       摄影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陈敬聪的摄影讲究系统性、故事性和历史性。他出生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一个最具闽南风情的鱘埔女的小渔村。他从小喜欢思考,把摄影当作个人表达情愫的一种工具,如作家、画家手中的笔。自2006年以来,陈敬聪出版《蟳埔女》、《激情农运》、《见证泉州》、《泉州老街巷》和《泉州古民居》等五本大型画册。每一本画册、每一张照片,都留下他探索的脚印、深沉的思考和厚重的历史价值。
   翻开陈敬聪一本本厚厚的摄影画册,迎面扑来的是一阵阵大海的呼唤、光阴的故事、历史的回声。有满头鲜花的蟳埔女,有疾步如飞的农家汉,有沧桑巨变的古城新貌,有藏满故事的老街古厝。

      一本画册改变一个村庄的命运

       长期在基层工作,从县市区主要领导进入市政协的陈敬聪,已五十开外。强烈参政议政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意识到可以换一种形式形成提案,进入领导决策的视野。他有着年轻时就酷爱的摄影技艺,想用纪实与艺术的手法说话。他首先想到生他养他的故乡蟳埔,想到他的厝边头尾的婶婆姨娘,至今还保留着千年的婚丧喜庆的习俗,还有那些见证海丝起点的蚵壳厝,这些画面一直在他的脑子里挥之不去。蟳埔这个拥有优秀民俗文化的小渔村就在城市的边沿,已经受到快速城镇化建设的威胁,如果能通过摄影的手法形成提案把它保护下来,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于是,2006年他背起相机聚焦蟳埔女。蟳埔女是大海的女儿,永远是勤劳、纯朴和爱美的象征。他经常清晨与蟳埔女乘小船出海,拍下她们撒网捕鱼的倩影。走进没过膝盖的滩涂,留住她们抓螃蟹的瞬间。“夜婚”习俗神秘而喜庆,他蹲在墙角直到半夜三更。“天香”场景蔚为壮观,蟳埔女潮水一般簇拥着妈祖,他扛着电工梯直追。在蚵壳厝的墙上听到大海的涛声,在头上花园的头饰看到蟳埔女的梦幻。
       
       经过两年多的拍摄整理,2007年第一本大型画册《蟳埔女》终于问世。画册分历史渊源、独特习俗、宗教文化、喜庆殡俗、桑梓情怀、勤劳致富、安居乐业、聚焦蟳埔八个章节,全景式展示蟳埔女的民俗风情和精神风貌。既有传统文明又有时代理念,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一石激起千层浪。《蟳埔女》画册形成后,由陈敬聪领衔提出的保护“蟳埔民俗文化村”的提案,一下得到政协委员的认可。保护“蟳埔民俗文化村”的提案当年被泉州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蟳埔女生活习俗”获批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蟳埔民俗文化村”被国家文化部列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重点示范村,在泉州的城市大面积拆迁改造中得到市政府的有效保护。十年过去了,“蟳埔民俗文化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
       
       《蟳埔女》画册的问世,也是陈敬聪进入摄影艺术圈的重要标志,因此获得英国皇家摄影家协会永久会员称号。当陈敬聪的《蟳埔女》摄影专题陈列在皇家展厅时,十几位国际上著名的专家评委眼睛一亮,赞不绝口。学会主席贝瑞.悉尼尔称“蟳埔女”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风景线之一,并为这位东方艺术家的魅力所叹服,特来泉州访问了陈敬聪。



图/泉州东街新貌(陈敬聪摄于2012年11月)


      无限风光在脚下
       
       热爱摄影艺术的人,都喜欢留住精彩的瞬间,唯美的风景,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而对陈敬聪来说,他更愿意发现身边的风景,用他的话说,“无限风光在脚下。”他所说的脚下,是脚下的这片土地。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用脚去奔走,寻找,才能获取最美的风景。他怀着对这片故地的热爱,利用工作之余,用他的镜头记录身边精彩的价值。
       
       《蟳埔女》画册的成功,让陈敬聪释放出巨大的创作热情。2008年第六届中国农运会在泉州举办,陈敬聪为筹委会副主任。他觉得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从筹备到举办,用了三四年的时间,他一直把相机带在身上,走到哪里拍到哪里。特别是比赛期间,赛场分布在各县市,一会跑石狮,一会跑南安,一会跑崇武,争取把最精彩的镜头都捉捕到。农运会一结束,一本体现当代第六届中国农民体育运动风采的大型画册《激情农运》就出来了。后来河南南阳要举办第七届农运会,特地到泉州取经,这本画册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样板。
       
       泉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全国著名侨乡和汉族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之一,世界宗教博物馆,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积淀非常深厚。生活在这里的人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感,特别是对一个有着深厚故乡情结的艺术家。陈敬聪也不例外,他在2010年退休后,把自己的定位放在挖掘泉州历史文化底蕴上。
    循着一批老摄影人的足迹,去寻找泉州历史的记忆,见证泉州城乡的变迁,成了他退休后的第一个主题。同一角度,不同时间,新旧对比的变化,很容易激起人们对往昔的追思、当下的自信和未来的畅想。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巨作,他把它命名为《见证泉州》。
       
       于是,陈敬聪通过多途径征集到1万多张老照片,从中筛选出100多张,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六七十年代,也有二三十年前拍摄的。然后追寻着这些照片的足迹,从多角度拍摄,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经过两年多的拍摄,大型画册如期出版,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时空变幻留下的惊叹!如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人泉州市惠世医院院长兰大弼在泉州东岳山上拍的古城泉州,远处紫帽山和东西塔依稀可见,自远而来的大道间隔伫立着一些牌坊,寂静落寞。而现在同样这一角度看到的古城,远处风景依旧,近处已是钟楼两旁的闽南风格独特的繁华街市。再如泉州华侨博物馆提供的泉州涂门街老照片,清净寺两旁是破败的建筑物,而今天的涂门街,有齐整的柏油路与绿化带,两旁古建筑与现代建筑有机融合。摄于1998年的泉州打锡街,电线杆伫立、电线交错,建筑物高低无序,摄于2012年的打锡街,两排简欧风格建筑井然,道路绿化美化有序。晋江磁灶大埔村,1999年拍摄的是一片老宅,2009年再次拍摄,是一片别墅式的新农村景象……



图/泉州东街原貌(詹秋冰摄于1996年3月)


      留住历史的跫音
       
       对于正在消失和即将消失的文化记忆,是陈敬聪最为关注的。他想用他的镜头留住历史的跫音,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滋长的生动的故事,他用镜头记录,倾听。
       
       如果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凝固的音乐,那么泉州古城就是穿越岁月的古风回响。泉州中心市区简称鲤城,古称刺桐城、温陵,古城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约319条古老的小街小巷,承载着2000多年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它们的命名,或是源于史书的记载,或是古代泉州发展的缩影,或是以纪念古代名人名门望族,或是中华美德的演绎,或是以姓氏宗亲聚居、相关的地理位置、风土民情或由人们口耳相传的市井趣闻而得名……陈敬聪又有了创作冲动,他要用镜头和文字表现出来,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城市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源头。
       
       于是,他开始穿梭在古城老街巷。一座古牌坊、一口状元井、一座古大厝、一棵老树、一段断壁残垣、一扇半掩的旧木门,他的镜头有声音和气味,那一抹飘出“老字号”的古早味,那一缕缭绕在雕梁画栋的南曲,都是令人魂牵梦萦的古城乡愁。
       
       为了避开遮挡的汽车,为了一道阳光筛进窗户,他一条街巷有时候要走十几趟。为了找到能完整讲述一段故事的老者,他从月初等到月尾。为了证实一个望族的来龙去脉,他翻阅无数族谱典藏。从图片到文字,花了他全部的才情和痴迷。
       
       他很享受这样记录的过程,因为他的记录,一段历史鲜活起来。记忆最深的是礼让巷的采访。他走进这条宽六尺的古巷,与别的巷道没什么太大区别,却有不一般的传说。远在明万历年间,从两家相争到两家相让,就有了六尺巷。这里传达的是一种中华美德,正是有了流淌在血液里优秀的民族基因,才有不断走向辉煌的今天。
       
       就这样,一本大型画册《老街巷》2014年又在他的镜头里成型。
       
       深爱泉州文化的陈敬聪,把镜头聚焦在古大厝上,他发现泉州古大厝曾是中国南建筑乃至世界建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营造技艺和建筑流程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东方美学色彩。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进程,这些凝聚着古人智慧的建筑随着风雨的侵袭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应有理智的态度保护这笔即将荒废的遗产。于是,他锁定下一个目标,聚焦《泉州古大厝》。
       
       又用了三年的时间,走遍泉州各县市区,自驾五千多公里,走访100多个村庄和社区,他不停地拍摄,采访,记下每座古厝曾经的辉煌。那些插入云霞的翘脊,还未褪尽漆线的木雕,闪着辉光的牌匾墨迹,都是一阵阵历史的回声,激荡着他的镜头,他的心灵。
       

       陈敬聪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蟳埔村,故乡给了他一身沉稳、刚毅和朴素的性格,他深深爱着大海,以大海的胸怀爱着泉州这片丰厚文化积淀的土地。他将继续用他的镜头,留下那些鲜为人知的会说话的画面,为那些被遗忘的文化瑰宝鼓与呼。



图/古朴乡风(陈敬聪/摄)

阅读上一篇

国内首座单体最大的乌龙茶智能工厂

2024-07-25 15:54:30.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科技尚品》杂志社
阅读下一篇

永春海丝古道

2017-07-03 12:26:24.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03046号-1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