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封面故事

互联网时代闽南语文化的海内外传播

2021-11-02 15:04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

  作者名片:蔡枫苗,福建省石狮市人,丝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人员,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丝路纵横》杂志社编辑部)闽南语是指在福建省泉州、厦门、漳州部分地区、三明大田县部分地方等闽南地区一带活动的一种方言,在我国台湾和部分省份也有不少闽南语方言使用群体,同时旅居国外的闽南侨胞也将闽南语带到了相应国度。
  闽南语是闽南语文化的基本载体。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历经20年的泉州申遗之路取得了成功。面对源远流长的闽南语文化,我们应及时认识到其新时代传播的挑战,分析其机遇,并思考突破之处,以期促进闽南语文化的海内外传播发展,助力中华文化自信与“一带一路”的建设。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多少船只来来回回进入泉州港,在这个过程中也把闽南语文化带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如今,在海外的闽南语文化传播圈,已经形成联动规模,越来越多的闽南人自发地承担起海外传播闽南语文化的责任。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传播闽南语文化更是与国家战略不谋而合。据统计,全球约有1亿人使用闽南语,这背后也代表着近1亿人的闽南语文化圈层。面对这一具有强烈地方烙印的圈层,文化正是支撑其公共关系建构与持续的灵魂。随着传播方式的演变,各式各样传播闽南语文化的活动正方兴未艾。互联网、新媒体等等新时代的传播用语本质是一种思维,他们并不局限于技术上的信息传播技术,他们同时也是一种对传播的高瞻远瞩。


  闽南语文化的传播困境


  闽南语文化的海内外传播并不缺乏丰富的媒介形式,而缺乏新媒介创作者,这与当代比较常见的一种对待闽南语的态度有关——听得懂,但不会说。闽南语面临断代的危险,这正是闽南语文化海内外传播的一大困境。如今闽南语口语传播在新一代年轻人中使用率较低,主要源于全面铺开的推普工作,在推普的宣传下,普通话地位被强化,闽南语的文化自信在国内和国外的使用圈层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各个国家闽南语使用区的人口壁垒被打破,越来越多异域文化交流,无形中也刺激了通用语言的推广使用。从社会底层需求层面,海内外闽南语用户主动拥抱普通话、使用普通话。因此,能够熟练使用闽南语和对社交软件有创作欲望的人少之又少,虽然用闽南语传播闽南语文化并不是唯一道路,但这也从传播起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原汁原味的闽南语文化传播。

  其次,通过当下媒介形态所生产的资讯以“碎片”为主,滔滔不绝的演说并不能吸引大部分受众,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接收碎片化信息早已成为习惯,传播碎片化很难深入其精髓,不利于其本身的系统性。而有限的闽南语文化,在初期的传播生产达到瓶颈之后,常常演变为以“数据库”的方式集合在某个“箱子”里,慢慢淡出用户的视线。例如泉州南音网。尽管泉州南音网目前是泉州最为权威的关于南音的网络资源库,但如今已显示出了“江郎才尽”的趋势,即较为被动在网站上更新相关的原创资源。

  最后,闽南语文化传播,由于全世界方言种类繁多,而社交平台审核机制目前难以配对所有方言,因此也容易造成部分运用方言生产的低俗的多媒体形态内容流入传播链,如2020年从直播圈出圈成为网红的新加坡华人王雷。


泉州传统的“王爷船巡海”仪式一瞥

  闽南语文化的传播机遇


  闽南传统文化似乎意味着古老,而新时代的传播则似乎意味着现代,传统与现代的勾连,也带来许多机遇,这或许可以成为所谓传播闽南语文化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因为闽南语文化传播的回归,契合海内外闽南语年轻用户的文化自信,他们亟需利用闽南语文化武装自己所处方言区的乡土身份,他们成为互联网世界闽南语文化最庞大的受传群体。

  可以观察到,在TIktok、youtube、instagram、抖音、微信、微博、b站等以年轻为主要标签的社交软件上,也出现了相关的闽南语文化传播。同时,闽南语文化传播也在探索自己的媒介出路,例如晋江市海内外青年联谊会打造“说咱闽南话”主题APP,面向全球闽南人和闽南语文化爱好者推出。这款主打闽南语的社交软件集视频社交、闽南语学习和文化传播功能于一体,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闽南语文化传播模式,也出现了不少有固定流量的闽南语创作者,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以年轻人居多。此外,利用各种新型传播模式的文化传播正如火如荼。正如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在沉浸式表演中的探索,他们将镜框式的戏剧舞台破开,把它融入街道、商场内等人流众多的地方,“养在深闺人不知”的传统梨园戏再一次慢慢回归大众视线。这些创举,都是乘着人们观念更新的东风,一路青云直上。而观念更新的背后正体现的是媒介观的更新,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人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并开始寻求承载文化的不同路径。

  从Web1.0到Web3.0,交互的特质一直是核心所在。闽南语文化传播要向深度发展离不开对闽南语文化本体的讨论,包括对历史、人物、语言、习俗、美食、礼仪和艺术等等的讨论。而新媒介为这种讨论提供了温床,普通的地方文化爱好者也能与地方文史专家相互交流讨论。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还有人与文化本体的交互。可以看到,束之高阁的各类地方文化文本被二次创作,其中以软文和短视频创作为热。如“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的微信公众号等;久负盛名的地方文史学家们开始进行知识普及,主要以短视频为主,如“泉州平一”、“泉州四时好风光”等视频号等;雨后春笋般的地方媒体、自媒体也开始原创各种交叉风格的新式内容,如“泉州文旅”、“泉州影像”微信公众号。借助新媒体,闽南语文化本身正在往更宽、更深的方向前进。


  闽南语文化传播的路径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这为闽南语文化的海内外传播指明前进方向,并给闽南语文化的传播者提供了生产动力。深耕互联网的优势,贯彻互联网的传播核心,闽南语文化的海内外传播就能不断地推陈出新。

  持续创新开展华文教育。相关组织应该基于孔子学院、海外华文学校、“中国寻根之旅”等文化教育模式,提炼闽南语文化的内核,传播闽南语文化的精髓。同时继续开展新式华文教育。譬如泉州师范学院开展的“菲律宾华文教师线上培训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针对国外的直播课堂教学”都是极富探索意义的措施。

  扩展国际性交流活动的深度。官方和民间的各类社团要活用交流方式,凝聚侨商、华侨力量,继续组织好“国际南音大会唱”“国际木偶节”“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大展”等国际性交流活动。

  利用新媒介创新文化展现形式。个人创作者和各类媒体创作要继续汲取新媒介技术带来的福利,从新媒介技术寻找突破口,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智能化传播,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互动化传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融合化传播,利用移动通信技术进行高质化传播,打造闽南语文化传播的网络平台。

  提升闽南语文化传播群体的文化自信。我们要保护优秀的闽南语文化,注重闽南语的传承保护。自觉维护完善闽南语文化传播生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社交媒体规则。凝聚共同体意识,在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加强文化自信,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互联网时代给闽南语文化的海内外传播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和传播路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传播困境,但这些困境并非不可以解决。抓紧机遇,树立互联网思维,保持对闽南语文化的热爱,守正创新地探索新的闽南语文化传播路径,就能推动闽南语文化的海内外传播。闽南语文化的海内外传播是中华文化传播的缩影,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点力量。(文/蔡枫苗


阅读上一篇

X射线光电子能谱在电池领域的应用

2024-02-28 16:38:53.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社
阅读下一篇

妈祖文化在日本

2021-11-02 15:03:52.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03046号-1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