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风范

孙照宇:文质敦厚足致远

2021-11-02 14:53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

  (《丝路纵横》杂志社编辑部)“一个教师,当他退休回首往事的时候,如果无愧于灵魂雕塑者的职责,甘于淡泊自守;纵然两袖清风,却能在学生和亲朋中立下心碑,我想这是人生难能可贵的安慰。”这是柳影中老对郑骥先生的清誉,中肯而实在。
  恩师以八十三高龄辞世后,他的高足陆昭环、王国文、庄晏成、陈国华、李柏松、吴咏青诸先生纷纷撰文纪念。看着这些自惠安瘦地长成参天大树的闪亮名字,品味着他们肺腑深情的文字,骥老遗立给后人的心碑,时间愈久,愈发清晰挺拔。

  以中篇小说《双镯》《胭脂碧》而蜚声文坛的陆昭环先生,透过三十几年风雨,始终铭记在他心中的,“在五十年代,是郑骥老师最早把我引导到文学道路上,他那件旧大衣曾慈爱地裹着我瘦弱的身体。”

  后来曾有一段时间,当陆昭环犹豫不决于“为官或写作”时,郑骥老师开导他说“为官要办正事,或者你不如去写作,十五六岁能写出那样的好文章,你不如老老实实去当个作家,为官不会长久,自己的事业才能长久。”无论人事沧桑,世情骤变,他都认为愿称能称恩师者,“只有郑骥先生一人,而且也知道很多学生愿称郑骥先生为恩师。”

  在弟子们的印象中,骥老不如其时一般的语文老师风流倜傥,信口珠玑,他是谦谦长者,慈眉善目而和蔼可亲。“见面时,他总是笑声琅琅地打招呼,继而用他那厚实的手掌亲切地拍你的肩膀。嘘寒问暖,使人如沐春风”。

  他上的课像他的为人一样实在,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花架子,只有真功夫。“郑老师深知作文课的根本目的是训练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单靠死板的‘八股’约束学生是不行的,正确的方法是开放式的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作文,好在可以任意写。语基,只读课内就‘没救’。”学生的作文作业,他再忙也会全批全改,面批点拨更是家常便饭。那圈圈点点,红红的作文批语,犹如道道霞光亮堂着弟子们的心,以此效观,骥老的学生中出了那么多作家文人当非偶然。

  德才兼备,始允称为恩师者,而品德当先于才识。骥老在学习上关心弟子自不待言,生活上也是无微不至。虽然自身薪水菲薄且家庭负担沉重,他却时常接济家境贫困的学生添置学习用品;节假日则徜徉于乡间田头现场家访。

  “不知多少次,我们曾围在郑先生宿舍的灯光下,边聆听他的辅导,边品尝他用小煤油炉为我们准备的线面、地瓜粉团之类的餐点。在困难时期,这样的美味佳肴,无疑是最及时的能量补充和精神加餐。而为了这一次次的营养餐,郑先生又该是怎样的节衣缩食呀!”

  虽然广受春风化雨的泽被,很多弟子也功成名就,但骥老却从不想得到什么世俗回报。改革开放后,他早年在乐安小学的两个学生从台湾回乡,想送他一个红包感谢师恩,骥老当场婉言谢绝道,他自己有退休金,三个孩子也成家立业,日子过得挺舒心。学生回台湾后,特意寄来现金资助骥老主持的文笔诗刊印刷出版。他的学生中不乏手握实权的地方官员,但即使是儿女面临发展进步的紧要关囗,骥老也从不请求帮忙玉成。

  因为曾经在台湾求过学、教过书、任过职,在“文革”期间,他遭受过非人的伤害。但即便是受管制套着牌子拉板车时,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三尺讲台下那些嗷嗷嗷待哺的学子们。唯其如此,他对党、对社会主义一往情深,与当年绝大多数老知识分子一样,走着一条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同步人生轨迹。平反之后,老马识途的骥老心无挂碍地扑在离家几十华里的偏远中学校园中,仅79、80年两届高考,他担任班主任的两个班级,竟有120人榜上题名!

  退休之后,郑骥老师参与了两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一是参加两次重修惠安文笔峰,二是编修《惠安县志》。他以古稀之龄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独立完成了新编县志之《风土志》《建置志》,并兼写了《人物志》部分文稿,总篇幅达二十多万字。

  骥老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学语文教员。在他的档案里,没有先进的桂冠、光荣的称号、炫目的头衔,甚至由于退休早,连职称改革的机会也赶不上。

  1998年,当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教育世家”金匾挂在家中大厅时,郑骥老师特意召集内外亲属,围绕孝敬父母、艰苦朴素、勤学苦练、助人为乐等话题开个家庭会议,望着犹如满圃繁花的饶膝儿孙,郑骥老师开心地笑得像个孩子。不久,王国文先生从甘肃给老师寄来“精气神”大幅墨宝以示敬贺。

  今天,我每每优游于文笔峰山间,总要久久驻足在骥老字字珠玑的《文笔山重修记》和苍劲老拙的“文峰挺秀,笔架崔巍”摩崖石刻前,喃喃吟诵: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文/孙照宇)

孙照宇(左一)与母亲在福建永春呈祥雪山廊桥风景区合影


  人物名片:孙照宇,男, 1970年出生。大学毕业后开过公司,任过镇长、局长,现为政协某基层委员会四级调研员。至今公开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字一百多万言,出版有长篇小说《大厝·三落刊》《旧邦惟新》,长篇文学传记《紫荊花开》等,作品藏于国家图书馆及高校等相关机构,习作入选多种文学选本。代表作长篇小说《大厝三落刊》以闽南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背景,作品跨越历史时空一百多年,取材海丝、下南洋、惠女、工匠精神、艰苦创业、红色革命等元素,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入选首届“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主题文学创作大赛、泉州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文学奖项。

  作品甫一问世,即引起评论界的关注,著名文学评论家、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曾镇南先生,戴冠青教授等都以专业评论文章给予评论。有论者认为,《大厝三落刊》是第一部成功地以长篇小说体裁较全面反映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式巨著,誉其为文学作品的“闽南三部曲”。


  (《丝路纵横》杂志社编辑部)“一个教师,当他退休回首往事的时候,如果无愧于灵魂雕塑者的职责,甘于淡泊自守;纵然两袖清风,却能在学生和亲朋中立下心碑,我想这是人生难能可贵的安慰。”这是柳影中老对郑骥先生的清誉,中肯而实在。
  恩师以八十三高龄辞世后,他的高足陆昭环、王国文、庄晏成、陈国华、李柏松、吴咏青诸先生纷纷撰文纪念。看着这些自惠安瘦地长成参天大树的闪亮名字,品味着他们肺腑深情的文字,骥老遗立给后人的心碑,时间愈久,愈发清晰挺拔。

  以中篇小说《双镯》《胭脂碧》而蜚声文坛的陆昭环先生,透过三十几年风雨,始终铭记在他心中的,“在五十年代,是郑骥老师最早把我引导到文学道路上,他那件旧大衣曾慈爱地裹着我瘦弱的身体。”

  后来曾有一段时间,当陆昭环犹豫不决于“为官或写作”时,郑骥老师开导他说“为官要办正事,或者你不如去写作,十五六岁能写出那样的好文章,你不如老老实实去当个作家,为官不会长久,自己的事业才能长久。”无论人事沧桑,世情骤变,他都认为愿称能称恩师者,“只有郑骥先生一人,而且也知道很多学生愿称郑骥先生为恩师。”

  在弟子们的印象中,骥老不如其时一般的语文老师风流倜傥,信口珠玑,他是谦谦长者,慈眉善目而和蔼可亲。“见面时,他总是笑声琅琅地打招呼,继而用他那厚实的手掌亲切地拍你的肩膀。嘘寒问暖,使人如沐春风”。

  他上的课像他的为人一样实在,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花架子,只有真功夫。“郑老师深知作文课的根本目的是训练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单靠死板的‘八股’约束学生是不行的,正确的方法是开放式的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作文,好在可以任意写。语基,只读课内就‘没救’。”学生的作文作业,他再忙也会全批全改,面批点拨更是家常便饭。那圈圈点点,红红的作文批语,犹如道道霞光亮堂着弟子们的心,以此效观,骥老的学生中出了那么多作家文人当非偶然。

  德才兼备,始允称为恩师者,而品德当先于才识。骥老在学习上关心弟子自不待言,生活上也是无微不至。虽然自身薪水菲薄且家庭负担沉重,他却时常接济家境贫困的学生添置学习用品;节假日则徜徉于乡间田头现场家访。

  “不知多少次,我们曾围在郑先生宿舍的灯光下,边聆听他的辅导,边品尝他用小煤油炉为我们准备的线面、地瓜粉团之类的餐点。在困难时期,这样的美味佳肴,无疑是最及时的能量补充和精神加餐。而为了这一次次的营养餐,郑先生又该是怎样的节衣缩食呀!”

  虽然广受春风化雨的泽被,很多弟子也功成名就,但骥老却从不想得到什么世俗回报。改革开放后,他早年在乐安小学的两个学生从台湾回乡,想送他一个红包感谢师恩,骥老当场婉言谢绝道,他自己有退休金,三个孩子也成家立业,日子过得挺舒心。学生回台湾后,特意寄来现金资助骥老主持的文笔诗刊印刷出版。他的学生中不乏手握实权的地方官员,但即使是儿女面临发展进步的紧要关囗,骥老也从不请求帮忙玉成。

  因为曾经在台湾求过学、教过书、任过职,在“文革”期间,他遭受过非人的伤害。但即便是受管制套着牌子拉板车时,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三尺讲台下那些嗷嗷嗷待哺的学子们。唯其如此,他对党、对社会主义一往情深,与当年绝大多数老知识分子一样,走着一条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同步人生轨迹。平反之后,老马识途的骥老心无挂碍地扑在离家几十华里的偏远中学校园中,仅79、80年两届高考,他担任班主任的两个班级,竟有120人榜上题名!

  退休之后,郑骥老师参与了两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一是参加两次重修惠安文笔峰,二是编修《惠安县志》。他以古稀之龄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独立完成了新编县志之《风土志》《建置志》,并兼写了《人物志》部分文稿,总篇幅达二十多万字。

  骥老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学语文教员。在他的档案里,没有先进的桂冠、光荣的称号、炫目的头衔,甚至由于退休早,连职称改革的机会也赶不上。

  1998年,当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教育世家”金匾挂在家中大厅时,郑骥老师特意召集内外亲属,围绕孝敬父母、艰苦朴素、勤学苦练、助人为乐等话题开个家庭会议,望着犹如满圃繁花的饶膝儿孙,郑骥老师开心地笑得像个孩子。不久,王国文先生从甘肃给老师寄来“精气神”大幅墨宝以示敬贺。

  今天,我每每优游于文笔峰山间,总要久久驻足在骥老字字珠玑的《文笔山重修记》和苍劲老拙的“文峰挺秀,笔架崔巍”摩崖石刻前,喃喃吟诵: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文/孙照宇)

孙照宇(左一)与母亲在福建永春呈祥雪山廊桥风景区合影


  人物名片:孙照宇,男, 1970年出生。大学毕业后开过公司,任过镇长、局长,现为政协某基层委员会四级调研员。至今公开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字一百多万言,出版有长篇小说《大厝·三落刊》《旧邦惟新》,长篇文学传记《紫荊花开》等,作品藏于国家图书馆及高校等相关机构,习作入选多种文学选本。代表作长篇小说《大厝三落刊》以闽南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背景,作品跨越历史时空一百多年,取材海丝、下南洋、惠女、工匠精神、艰苦创业、红色革命等元素,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入选首届“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主题文学创作大赛、泉州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文学奖项。

  作品甫一问世,即引起评论界的关注,著名文学评论家、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曾镇南先生,戴冠青教授等都以专业评论文章给予评论。有论者认为,《大厝三落刊》是第一部成功地以长篇小说体裁较全面反映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式巨著,誉其为文学作品的“闽南三部曲”。


阅读上一篇

戴骐帆 做客龙年CCTV-2财经频道《回家吃饭》栏目

2024-01-08 20:36:50.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社
阅读下一篇

卢思立 脱颖于木雕艺海

2021-04-29 16:20:42.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03046号-1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