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花雨

孙照宇长篇小说《大厝•三落刊》序评

2021-01-04 17:02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

(文/曾镇南)有志于用长篇小说的艺术形式再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之路的中国当代作家不乏其人,孙照宇也耗费近五年青春岁月做了有益的探索尝试,他最近杀青的《大厝•三落刊》就是一部故事情节丰富复杂、颇具艺术魅力、值得读者细读慢品的作品。在学生时代,孙照宇就是一位执着的文学青年。难能可贵的是,走出校门后,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于繁忙的工作中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坚持不懈的广泛阅读,辛勤练笔,砥砺前行,终有所成。作为他的忘年交文友,我由衷地感到敬佩和高兴。


《大厝•三落刊》还在写作过程中,他就时常就创作上的问题与我商量切磋,大至谋篇布局,小至细节处理,尽管我也乐于芹献,但作文终究是很私人的事,效果如何,我也不好预先猜测。等到他寄来厚厚的一沓成稿,读了一部分,即高兴地发现,比我预料的要好得多。我第一时间在微信中告诉他说,书的篇幅浩大,我认为是一部闽南地区很少出现的,很有历史感同时又有现实生活气息,富于闽南生活情调的长篇小说。

无独有偶,原《福建文学》资深名编辑、老作家庄东贤先生也点评认为“大作粗读一遍,印象不错,而且是‘很不错’。文字是小说的文字,细致准确精彩,而且到位。看得出你笔力浑厚,生活底蕴充足。文中出现的众多人物也较为鲜活,民谚童谣也用得好。作为一个老编辑,打从心底衷心为你祝贺!”东贤先生是一位在漫长而认真的编辑生涯中历练出来的老“选家”了,什么样的作品没有见过?而且他自身也有创作经验,颇知个中甘苦——我与他虽暌违多年,但在这次阅读照宇的小说时得引为同调,是感到意外的惊喜的。

小说开篇就安排了一位社会学家胡蝶,以这位在岬港成长直至上大学才离开村庄的三落刊大厝外甥女的视觉,像引线似的,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这种笔法非常好,应该是借鉴了古典小说的写法,比如像《老残游记》里的老残,他走到哪,观察到哪,故事就讲到哪。很多当代外国小说也都是这样的写法,这是小说的技巧之一,便于带读者产生亲历感。

是否塑造出了凝聚着所反映时代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本质性特征而又高度个性化了的典型人物,应该是衡量小说作品优劣成败的准绳。小说朝着这个艺术的制高点,是做了相当出色的努力的。始于鸦片战争终至上世纪末,闽南地域一百多年社会生活的变迁,构成了小说广远的人物活动背景。《大厝•三落刊》荟萃了几代人命运各异的精神气质和人生际遇,编织出了渐渐消失隐蔽于时间深处的很多闽南历史光阴故事。小说开局的第一章、第二章写得特别好,每一章都分别写了一段生活故事和一个重要人物。第一章写了一个土富,黄家的太太太公,他的故事不多,但很典型。几个细节,比如他挑着银元去县衙捐资助学,寥寥数笔,就把这个人物写活了,而且此章中的象征物惜字亭也有了着落。语言也好,特別是在现代汉语中揉进了闽南方言,既明快流畅,又深具闽南地方特色,把早年闽南古风描述得诗意满满,阅读起来很感亲切、温馨,使作品从一开篇就有了诗性。

第二章写的番仔富黄仲富,他的婚姻故事其实是一个很深的悲剧,留在岬港的新娘即三婶婆受了很大的委屈,就像她后来告诉胡蝶的:她永生永世寄居在岬港村了。但作者很见功力,有意不去臧否,而是尊重当时黄家不得已的处理方式,这样就把三婶婆个人的悲剧上升为闽南沿海番客婶的悲剧、惠安女群体的悲剧乃至时代的悲剧,也更深更真地达到了普遍性,产生了不动声色却震撼人心的效果。黄仲富的形象处理得很好,从他下南洋发家致富直至回报家乡,这个过程如果琐琐碎碎地也可以写得很长,但作者用很俭省简洁的笔法就把他的形象较完整、丰满地写了出来。作品中有一些很典型的细节,比如少年黄仲富想念家乡的时候,他扒开所寄居栖身的码头公司屋的木地板,看着木屋下流动的海水时的心理活动,把思念唐山家乡的情绪刻划烘托得惟妙惟肖,这样的情节是很能击中读者心坎的。类似的还有描写黄仲富的为人处世之道,真实再现了闽南华侨的经商才华、文化气质、道德操守等品质。

作者着力塑造了三代闽南妇女群像。作品中,尤以番客婶三婶婆的悲剧命运动人心扉催人泪下。在岬港独守空房了好些年,好心的太嬷开口动员三叔公在鼓浪屿购地建房的时候,隐忍顺逆的三婶婆却因为“怕三叔公不乐意,怕他发脾气,就借口走出阳台看海景去了。”虽然孝顺的三叔公听命于阿太,三婶婆终于能以顾厝为由,“用这座厝宅拴住三叔公的心,让他兼顾生意,时常回厦门看顾我<三婶婆>”,岂料自己的儿子刚出生几小时,天还没亮就离她而去。“金钱和夫婿一样,在遥远的南洋,三婶婆感觉不到温暖。”养子黄炎榕“是她的命根子”,“漫漫的人生之路,她总以为,亲亲的榕儿可以一直陪在她身边,一直往前走,往前走,一路即使有无数的好风光,她也不在乎,她只希望,榕儿可以陪着她,走得久一点,走得远一点。”却因为三叔公“要让他在身边,接受好的教育,悉心培养。”“如今,榕儿也要去南洋,连同他还带着奶香的体温,连同他甜甜脆脆的一声声‘阿母’叫唤声。”“三婶婆虽说万般舍不得,也不能流露一丝半点的不高兴。”“三婶婆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小满吋节,把她的榕儿带回老家,在岬港小住几天,在洛阳街小住几天,让幼小的榕儿,不要忘记唐山,不要忘记她。”

无助的三婶婆只能到灵源寺祈求佛祖保佑,当抽签讨准时得到不好预兆时,她就忍不住掉下了眼泪,但为了讨吉利,仍只好在太嬷宽慰她的呵斥声中“忙掩饰着应口回答:‘榕儿要出门,我是欢喜……欢喜眼泪’。”虽然长成后的黄炎榕并没有忘记她,而且回到了唐山,却不能和三婶婆团聚,他是为了抗击日寇而奔赴战火纷飞的祖国的,最终舍身取义于祖国的疆域。黄炎榕的以身报国的壮举,使三婶婆凄苦无依的命运悲剧带上了些许悲壮的韵味,这是时代的悲剧与个人的悲剧的交汇。

作品中的闽南女性形象,更多的是像胡招娣以及为理想生活敢于与人斗与天斗与地斗而其乐无穷的黄乌妹等一众惠安女英雄,她们在大海边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干革命、植树造林、修水库、登岛开荒,“空空手五粒纽”,用闽南女性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空拳赤手甩脱落后面貌,为子孙后代打造富饶美丽家园,也让自己焕发出绚烂的生命色彩。可以说,作者正是以雄浑壮阔的大海为意象,努力抒写出闽南人世代相传的家国情怀和坚忍不拔的拼搏进取精神。

可以发现,作者努力学习、践行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下了一番工夫的。林林总总出现于小说的人物就不下几十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值得评论者单独条分缕析地探讨评析的也很不少,这里不仅有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黄仲华、胡舟生、黄澄清,有以一技之长行走谋生于乡间市井的能工巧匠胡大锤、王益师,有横行为害一方的匪酋汪连、李建,还有艺术精湛却命运多舛的音乐家吴玉宇等等。才华横溢的传统文化人黄仲华几乎贯穿《大厝•三落刊》的大部分时空,历经清末、民国乃至新中国从不满科举腐败愤而弃考开始,无论时移世易,他始终以老式知识分子修齐治平而自期,勇立时代潮头,顺应时势变化,完满地保持了忠义而狷介的国士形象。在他的家族传承中,可以看出优良的中华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最终以助力促进香港回归一雪百年国耻为故事结穴。

在如此众多人物的个性特征、生活习尚、文化气质的描写中,作者的语言功力、才气修为毕现其间。其中最为精彩的似应首推第十章。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作者在第十章中围绕闽南传统建筑“皇宫起”红砖古厝的建造工艺,大量绘状传统的生产方式,活灵活现地塑造了打石师傅、大小木作师傅、烧砖烧瓦师傅、剪瓷雕师傅乃至银裤裢、糊纸等等名不见经传的乡野匠工,原生态地叙写了很多正在消失甚至已经失传的古老匠作工艺,这些都是闽南传统文化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作者用爱抚的笔意,亲切地描绘这些,使书中的故事,满盈着闽南生活的丰富况味。

尤为可贵的是,在人物灵魂复杂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剖示方面,塑造“溶杂多于统一”的人物性格方面,小说也有成功的探索。例如荣华富贵四兄弟的老么,黄仲贵的形象就把握得很真实准确。曾经有为的青年楷模,不幸因萧警官设计陷害而深陷欲望的泥潭不能自拔,强制戒毒之后当上了民团总,又因同情地下革命而被迫远循南洋,好不容易重享安乐富贵之时,却又毅然决然地抛家舍业自觉奔赴国难:当他听到祖国在西南大后方招收华侨机工的消息时,细细对照条件后欢呼:“太好了!这不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吗”?从此义无反顾一次又一次地驰骋在险恶的滇缅公路上为国效力。黄仲贵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形成了极大的张力,成功描摹出闽南华侨骨子里血脉偾张的报国情怀。又如喜闻乐见于闽南地方民间传说中的各色吝啬鬼形象,作者匠心独运地加工提炼为冻霜鬼的角色,冻霜鬼一生的行迹卑微甚至有些委琐,但他在官匪逼迫下走上了反抗道路,秘密为党工作,成了地下交通员。当在家破人亡的最后时刻,奋起葬杀日寇于茅坑中,并喊出了“革命!救中国”的时代强音。这个卑微的冻霜鬼一跃挺立于历史的天空之中,成了慷慨献身的英雄。这是时代重塑人,造就人的生动范例。

这方面,值得一提的还有清末留美幼童出身的老同盟会员吴友仁,辛亥年之后,虽然几千年有形的帝制被推翻了,但残存于国民性格深处的封建思想糟粕,却每每在关健历史时刻显露出来,让他当了可笑的墙头草。殊难预料的是,闽变事件中,为了保护反蒋的黄仲华,他挺身而出死在国民党宪兵的枪口下,终于摆脱历史因袭的重负,在重大生死关头做出了正确的决择。

应该是汲取了西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养料,作者利用闽地多巫神的特点,把怪诞神奇的闽南民间神话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锲入到历史现实的叙事中,描绘出了东方文化特征、闽南巫觋文化色彩迭合的古早古怪的生活与人物,这也是小说别具风神的一面。最为传神的角色塑造当以三脚狗最为典型,三脚狗是岬港乡村忠义诚信的文化象征符号,它以全知全能式的上帝眼光审视着岬港人代代生命轨迹的起起落落,它像胡蝶先祖睏狗公一样驻守在灵秀山,即使被误解不被待见,仍然无怨无悔地守护着这片滨海热土,守候着一代又一代的岬港人,亦真亦幻,寄托闽南人美好的生命追求,也凸显了闽南地域文化的深沉气质和生命精神。

纵观全书,小说的艺术结构也颇具特点,其时空跨度从远古洪荒写到现当代生活,作品包括《灯塔人家》和《岬港风流》两卷三部分,两卷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衔接,把漫长的世纪风云和闽南独特的历史风貌、民间故事、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变迁、精神信仰等巧妙浑和地熔于一炉,在徐徐展开、宛曲从容的生活长卷中,艺术地见证中华民族艰辛而不可遏制的伟大复兴历程。                          

(曾镇南简介: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和评论。历任当代文学研究所主任、《文学评论》副主编,多次担任全国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评委及“五个一工程”奖论证专家。系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阅读上一篇

​天沐温泉度假村 中城·云栖处

2024-03-07 10:15:48.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社
阅读下一篇

福建形象塑造的语言服务策略

2020-11-19 14:46:26.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03046号-1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