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墨香

王乃钦 人书俱奇独具风神

2020-10-31 15:31 作者:丁金潮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

人物名片

王乃钦,1947年生,号六柳斋主,福建省泉州市洛阳桥人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沧浪书社社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菲律宾中华书法学会学术顾问,国立华侨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委。书法作品曾两次蝉联全国书法大奖赛一等奖。长期从事格律诗词创作,著有《王乃钦诗书作品集》(两部)、《王乃钦诗笺》、《王乃钦楹联书法作品集》、《迹显心通·王乃钦书自作论书绝句一百首》。


二十年前,王乃钦先生即感喟:“此生成一名家可矣,大家则不敢望也。”其时,我以为这是通古博今的先生为己测命。随着对书坛的了解、书法的体悟和与先生的深交,今始知先生所计非关富贵,而是在书法时空纵横两向坐标中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先生自幼习书,有半纪之功力,五体兼善,碑帖融合,风格典型;阅历丰富,诗瓢日满,是本色当行的诗人;学贯文史哲,文论、书论称誉业界;以国立华侨大学名教授身份,交游遍于全国,尤在泉州文坛、民间富有传奇色彩,真有古名家之风也,亦非当今一些活跃于全国书坛占据重要位置之所谓“大家”可比拟者。



学书从赵、颜楷入手,于颜楷所下功夫尤深,至今犹能书一笔纯正颜楷。先生1974年就曾于香港《书谱》杂志发表作品,入道之早可见一斑。1978年高考恢复,先生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并成为厦门大学学生书法协会创会会长,其间常请教于罗丹、虞愚、余纲等闽南书法名家。于二王行草、二爨、张迁、石门用功甚勤。毕业后到华侨大学中文系任教,教学相长,学养日深,书学师法远肇商周,直取魏晋,宗颜鲁公,近绍宋四家,出以何绍基、谢无量、弘一及新出土的汉简笔意。行草和隶书风格初具,频频在全国各种大展赛中获奖。当时上海《书法》曾对全国37位中青年书法精英做系列报道,先生荣登此榜。近二十年来,先生不骛虚名,专注学问,优游碑帖之间,纵情诗酒,流连山川,置练心于练笔之先,致力于忘形得意、脱胎换骨、以古为新之蜕变,用心之苦,用功之勤,真是“甘苦寸心知”。



我与先生结识是1987年春节前,经厦大余纲老师介绍,我战战兢兢,然先生不以农户子弟、无名小辈见嫌,即以师兄弟相称,且延之以家酿,亦由此可见其古道热肠、豪侠之风。尤其近十年来不时相聚,诗书下酒,畅谈人生,自觉知其人胜于知其书,他对我来说,亦师亦友,教益颇多。先生早年命运多舛,作为66届高中毕业高材生,因文革未能顺利进入高校,务农、打工、开书画室,历尽辛酸;先生天资聪颖,偶然亲聆先生演唱通俗歌曲,其对新旋律真是一听便熟,目睹先生戏仿新疆舞、西藏舞,惟妙惟肖,暗地里感佩其天生的节奏感和造型能力。去年暮秋有幸与先生结伴进行为期一旬的江西之游,与先生联吟于山水之间、舟车之上,其浪漫情怀、敏捷诗才此生难忘。



此次文化之旅刚结束,其10多首佳作已见诸《书法导报》及《中华诗词》。更可贵者,乃其近作见诸《书法导报》之《二十年目睹书坛之怪现象》8首绝句,针砭时弊,振聋发聩,非正气义胆者所不能为,如:《吹捧》“套话媚时年复年,竟将竖腐比先贤。眼中垃圾当除尽,还我书坛一片天。”《大师》“仰止高山仰大师,大师风范众人推。国学式微鸦雀噪,不信时人乱鼓吹。”



乐于教书育人,曾弃官以专攻学术,而我从政,但先生并不偏激和故作清高,总是鼓励我,读书人要以经邦济世为第一要务,可见其胸襟气度。常作先生座上客,时逢先生与夫人比试烹饪技术,下手山里竹笋、民间豆皮、江中紫鱼顿成人间至味,“三杯聊品风情味”,其淡泊高远、天真平和之致豁然无遗。



书法强调根植传统,但更强调风格与格调,并将之提高到一个艺术家价值之所在的高度来认识。先生常说:“艺术要有它的不可替代性。”他以行草和隶书见长,整体格局气息在奇、拙、新三字之间。奇,即守正出奇,其章法、结构、笔法遵循传统,而多有创意,因势赋形,自然尽态,饶有奇趣,既杜绝平庸,又奇而不怪。拙,即弃巧守拙,以碑入帖;其用笔以中锋、涩进为主,擅调动指、腕、臂乃至全身之力运于笔端,筋强骨遒,气大力沉;行笔但到轻歌曼舞处,神通古敦煌壁画之“武舞”,是“武”又是“舞”,见灵动又不显纤巧,虚实相生,确有自家路数,得拙、圆、重、活之妙。新,即以古为新,以我为主,熔铸百家,融通五体,体悟万物,且加入时代风流,自创一格,独具风神。先生求新求变,而又不为新而新,为变而变,却为求大美而竭精,为从心所爱而殚虑,几番脱胎换骨,心中、纸上之凤凰涅槃几番浴火重生。



近二十年,常有先生的“粉丝”劝其一定要到北京发展,称其到京必然PK掉一大帮所谓“大家”、名家,先生皆一笑置之。窃以为,名家、大家不如修炼到家,若非真本实料,即使跟“神七”上天,落地仍废纸一张。先生少年时不敢想象中年可为书法名家,中年时不敢想望此生可为大家,哪日把这些念头也都放下了,也许立地成佛,即为大家了。况且,学书至乐在于将之当成为己之学,而非干禄之书;在于高手神交、笔谈之间,在于知音相视一笑之中。


【作者:丁金潮

阅读上一篇

论书法展览对海上丝绸之路 国际艺术节的拓展与促进

2023-11-23 11:53:53.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社
阅读下一篇

潘新志 独树一帜的潘体书法艺术

2020-10-31 14:32:04.0 作者:孟峻颖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03046号-1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