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花雨

洪辉煌:欧阳詹与韩愈

2019-12-31 15:42 作者:洪辉煌 来源:丝路纵横

 

作者简介

洪辉煌,晋江英林镇人,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与历史结伴同行》《惊心阅读》《两个人的城市》《他们在追寻什么》《开窗放入大江来》(与许谋清合作),主编《海上丝路名城泉州》《作家笔下的泉州》《1949--1999泉州文学作品选》(小说、散文、诗歌三卷)。曾担任福建省第八届、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科组评委。散文集《两个人的城市》获福建省第二十四届(2009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

 

唐贞元十七年(801)春,时年33岁的进士韩愈经过三次失败,终于通过了吏部铨选,取得授职资格。他稍事休整回洛阳待命,但半年多时间过去,仍不见动静。眼看冬天到来,一年将尽,他有点按捺不住了,收拾行囊,又返回京师。不料一到长安便得到一个噩耗:“相知为深”的挚友欧阳詹已经去世。他既震惊又悲恸。欧阳詹才45岁,正当人生盛年,怎么说走就走?他慨叹人生无常,有物伤其类的凄凉。欧阳詹生前的音容笑貌,彼此间的友好交往,还有那远在福建晋江年老双亲的悲痛欲绝,这一幕幕在他脑海里反复闪现。这时又读到李翱为欧阳詹写的传记,他思绪难平,情不能已,含泪援笔写下《欧阳生哀辞》,抒发对逝者“有才而伤其不用,有德而痛其不寿”的悼念之情。他把《哀辞》抄写了两份,一份寄给崔群,崔群也是欧阳詹的好朋友,听说他为欧阳詹的英年早逝失声痛哭;另一份刚抄好,要送给刘伉,刘伉喜爱古文,也很了解欧阳詹。这时他觉得仍意犹未尽,在《哀辞》后面又写了一段话。他知道这不符哀辞的体例,但这是必须说的话。写完之后他长叹了一口气:“欧阳生无憾!”

(一)

欧阳詹,唐肃宗正德二载(757)出生于福建晋江潘湖。韩愈,唐大历三年(768)出生于河南河阳。两人相差11岁,都属官宦之后。

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入衰的转折点。长安及中原地区战乱频乃,政局动荡,加上家族接连发生变故,韩愈的早年生活,颠沛流离,孤苦辛酸。

欧阳詹则不然。闽南地区远离政治中心,祸乱较少波及,社会秩序相对安定。欧阳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是快乐和适意的。

欧阳詹小时候不甚合群,喜欢独自行动。10来岁时村里没有和他玩得来的伙伴。他常到河岸山边,面对青山碧水、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色独自沉醉;也常拿着一本书,流连忘返于清源山、高盖山、九十九溪。风和月朗的日子,有时很晚了还不肯回家,神思惆怅,不能释怀,他的感情世界是很丰富的。识字还不多时,他就能虚心向长辈请教。有契合己意的章句,就高声朗读,放声吟唱,兴奋不已。他学问最有长进的时期是与好友林藻、林蕴兄弟在莆田灵岩精舍读书的5年。由于刻苦向学,互相砥砺,学识大增。每操笔属词,文思泉涌,“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很有独到见解。到唐建中、贞元年间,就已名声大振,在福建闽南地区,“欧阳独步,蕴藻横行”的谚语不胫而走。

欧阳詹求学问道的路上,幸运地遇到了三个对他高看厚爱的地方官员:

常衮,唐建中时福建观察使,曾任宰相。重视教育,应兴应革之事能亲历亲为,闽地文风为之大变,“岁贡士与内州等”。他文名甚高,又爱惜人才,热心提携后生俊彦。初见欧阳詹这位有才有貌的青年,很有好感,把他比喻为灵芝、芙蓉。每当读到欧阳詹的诗文,总是赞赏有加,逢人说项。游玩宴客时都要叫上欧阳詹陪同。欧阳詹有谦谦君子之风,言谈举止得体,不逾越规矩,常衮对他越加赏识,寄予“丹青目下,程车前期”的厚望。欧阳詹逐渐蜚声江、淮一带,甚至远播京城,当时人都称赞常衮能识别真正的人才。

薛播,唐建中、贞元年间两度出任泉州刺史,同样赏识欧阳詹的才华。欧阳詹建中初(780)五月初次谒见常衮是薛播引见的。薛播经常带欧阳詹到城西九日山与隐士秦系、姜公辅交游,谈文论道,开阔欧阳詹的社会阅历和学术境界。

席相,继薛播之后贞元七年(791)任泉州刺史,温敏,善与人交。对欧阳詹同样器重,每有观游宴集总要邀请欧阳詹参加,让他写诗文记下当时的盛况。

在唐代,读书人要出人头地,不仅要有真才学,更要有巨公名流的举荐。因为有常衮、薛播、席相的接力加持,欧阳詹的青云路似乎将会是顺风顺水。

韩愈自称布衣之士,7岁读书,13岁便能写文章。建中三年(782)避难宣城,师事窦牟。其时他好古敏求,但尚懵懂,对世事知之不多,在闾里巷间时常听到谈论传扬欧阳詹,这时期韩愈的心目中,欧阳詹是其慕名已久的江南才子。

(二)

隋朝开创科举制度180年间,闽南地区竟是没有人参加过进士考试。泉州地势偏远,交通闭塞,文士怀土恋乡,不肯北宦,无心于科举功名,时人讥笑“闽人未知学”。欧阳詹亦曾是如此,只想在家静心读书,谋取生计,奉养双亲,以此终老。后来有一件事给了他很大的刺激。那是唐大历七年(772),福建观察使李椅将泉州府学搬迁到城南兴贤坊,礼部员外郎独孤及撰写碑记,其中有句“缦胡之缨化为青衿”,意思是说,结麻绳戴斗笠的粗野人,开始穿上了儒服。欧阳詹和林氏兄弟对此耿耿于怀,结志攻文,同指泉山,誓报山灵。又加上父母亲的严命督促,周围亲朋好友的鼓励鞭策,以及常衮等地方长官的看重提携,所有这些最终改变了他的原初思想。他想,“进士者,岂不言其何以仕进,而能裨助教化,始自下而升上,终自上而利下者也?”于是下定决心赴京参加科考。贞元二年(786)近而立之年的欧阳詹背井离乡,远赴京城。途中见不到老乡,听不到乡音,孤独无援。然而他对自己的前程又是充满信心,相信“射百步期必中,飞三年而必鸣”。经过一年栉风沐雨艰难跋涉,终于于贞元三年(787)十月二十五日前扺达长安。

好像是事先约定,贞元二年(78619岁的韩愈在宣城度过了5年读书生活后,也决定离开就食之地,只身进发京城长安。他自命楚狂小子,踌躇满志,“忽忘身之不肖兮,谓青紫其可拾”,把摘取功名看得如同拾草芥般的简单容易。

然而,残酷的现实无情地碾压两个年轻人的梦想。客居京城6年,欧阳詹借钱租房,缺衣少食,备尝“曝鳃之困”,但仍孜孜不倦。韩愈听到欧阳詹的名气越来越大,却又一直未能谋面。两个天涯沦落人各自行走在仕途蹭蹬的路上。欧阳詹接二连三,四遭掎摭;韩愈同样碰壁失意,三试不第。当时进士主要考诗、赋,均为有韵文体,讲究形式美,延续六朝绮丽浮夸的文风。诗要对仗工稳,赋要铺张扬丽。他俩尚古的诗文自然不符科场时风,难入主考官的法眼。到贞元八年(792),中唐贤相陆贽任主考官。陆贽学养深厚,有品德风范。权德舆称他“榷古扬今,雄文藻思”。他“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这一科,欧阳詹和韩愈终于“破茧成蝶”,一起“文笔破天荒,名震贞元龙虎榜”。

(三)

按唐制,进士及第后,安排有参见宰相、向主司谢恩、同年期集及曲江集会、慈恩寺大雁塔题名等一系列活动。但欧阳詹心不在焉,离家6载,他归心似箭,打点束装很快就启程回泉州觐省。他的及第,在家乡产生了轰动效应。他成为民间老百姓的励志故事,成为读书人的标杆楷模。地方官员引他为骄傲,给予相当的礼遇,尊为座上宾。回乡期间他留下了一批记盛抒情、情真意切的精彩诗文。

在唐朝,考中进士只是取得入仕的资格,不能立即释褐。要得到朝廷正式的委仼,还要参加吏部关试,经过关试,由吏部给春关牒,才能释褐授官。及第后“犹著褐衣”的欧阳詹只在家乡待了半年,就又赴洛阳参加直言极谏制举。离别时作诗《泉州赴上都洛阳亭留别舍弟及故人》,诗云“天长地阔多歧路,身即飞蓬共水萍。区马将驱岂容易,弟兄亲故满离亭”。对前路的坎坷,他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留泉期间,欧阳詹与韩愈中断了联系,返回洛阳后,两人的聚会交往日见经常。“合必两忘其所趋,久然后去。”他还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交上朋友,有了自己的文化圈。不过,那时候,他和韩愈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要如何继续未完成的仕进之路。当时在吏部考试中,最有名的是博学鸿词科,它更看重的是人际关系,没有显贵权要举荐,想取得成功非常之难。因此两人都无可奈何地卷入当时士人入仕的必经之路——干谒。

相比之下,韩愈为了摆脱生活困境,求仕之心更显急切。考进士时他就给一些官员写过谀文。在三次应博学鸿词考试都铩羽而归时,他一连给当朝宰相赵憬、贾耽、卢迈连续三次上书,表达志向,倾诉苦难,希望能得到擢拔任用。言辞恳切又带低声下气的乞怜。

欧阳詹也是屡败屡战,“四试于吏部,始售四门助教”。国子监四门助教职位很低,为从八品上,主要从事教学辅导工作。欧阳詹自然感到失望,曾给宰相郑庆余上书。历述自己得官的艰辛,恳请能得到不次任用,同时也批评了当时僵化的选官制度。无果。欧阳詹虽未得偿所愿,但他没有颓丧失志,很能想得开,继续读圣贤书行万里路,在游历中写出许多怀古寄友、揽胜记游的诗文。

欧阳詹视韩愈为肝胆相照的至交。贞元十五年(799)授职四门助教后,韩愈尚未得到任用,欧阳詹带领一群弟子到皇帝那里请愿,推荐韩愈为博士,也就是推荐比自己年轻11岁的后生当自己的顶头上司,这是一种怎样的胆识和气度。虽然没有成功,但韩愈心领神会,感念不己。韩愈为自己的不能为朝廷所用怨恨难抑,给“同心子”欧阳詹寄诗《驽骀吟》,以驽骀和骐骥作比,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希望能得到声援。欧阳詹立即作《答韩十八驽骥吟》,回应韩愈的“不平则鸣”,批判了“践贵而贵贱”的社会现实,同时表达对韩愈的同情和慰籍,可见两人之间感情是多么深厚。欧阳詹也被认为是自四门助教设置以来最尽职的官员。

(四)

欧阳詹与韩愈是“相交为深”的同年同道,被后人称为“序则司马”的《欧阳生哀辞》是韩愈对欧阳詹的深情哀悼,也是对其短促一生的盖棺论定。

欧阳詹生不显荣,未得其位,始终没有离开四门助教这个官职,但韩愈不以官阶为论人的标准。《哀辞》在叙述欧阳詹的人生经历后,站在儒家道统立场,从“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三方面充分肯定了他“气醇以方”的道德情操,阐扬了欧阳詹“命虽云短其存者长”的伦理价值和社会意义。韩愈对所谓太原妓一事只字未提,认为欧阳詹名声流播广泛,德行信于朋友,他求仁得仁,于己于亲死而无憾。

另一方面,韩愈赞许欧阳詹“文章深切,喜往复,善自道”。后面又特别指出“其志在古文”,对欧阳詹在正兴起的文体改革运动的地位和作用定了位:他是先驱者,他的创作实绩和理论主张,都体现了他是古文运动的坚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哀辞》不同于一般祭文之处是平实恰当,即文中所谓“不苟誉毁于人”。韩愈反复申明写作《哀辞》的目的,对自己和欧阳詹的父母来说是舒解失友失子的悲哀;对欧阳詹来说是告慰其在天之灵,表明继承其遗志的态度;对历史来说充分肯定了欧阳詹对闽地文风和社会风气的深刻影响和积极推动;对未来则是相信欧阳詹的道德文章不应该也绝不会被泯灭。同时还寄托着对后人的期望:要把欧阳詹那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阅读上一篇

国内首座单体最大的乌龙茶智能工厂

2024-07-25 15:54:30.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科技尚品》杂志社
阅读下一篇

张剑青:为了家乡一方山水

2019-12-31 10:41:52.0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03046号-1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