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娇子

温克仁:开拓者的态度

2018-06-10 18:25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


图/温克仁


态度决定一切,开拓者的使命在于不负时代,不断挑战新的领域,这就注定他的全部心思必须倾注在振兴一方事业上。 ——温克仁


在福建德化,改革开放40年来,在温克仁这一代德化人身上创出了“中国白”的神话。他是“德化西洋工艺瓷”走向世界的创始人,他是自生釉的发明者,这一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改革弄潮儿的春天


温克仁出生于1948年10月,从记事起,德化就解放了。


那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年代。温克仁的父亲早逝,母亲坚强挑起家的大梁,没有让孩子们辍学。温克仁在小学作文里就写道,“我长大了要当发明家和探险家”,老师在讲评的时候说:“理想只能有一个,不能讲得很多,讲的多了,就实现不了。”温克仁不服气,说:“我就是要既当探险家,又当发明家,没有探险,怎么发明呢?”惹得同学们大笑。带着这样的憧憬读完了高中,却遇上“文革”,上大学成了泡影。


高中毕业后回乡参加生产劳动,当过菌种场技术员、场长,霞碧公社瓷厂当技术员、浔中公社瓷厂经销部经理。


1983年,经时任浔中公社分管企业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傅镛堃提议,任命温克仁为浔中公社瓷厂厂长。这时候,“城市改革”、“商品经济”和“打破大锅饭”成为报端和街头巷尾的热词,温克仁看到改革真正的春天来到了。他推出一套岗位目标责任制方案,提出扭亏为盈的经营目标和灵活多样的经营策略。


温克仁上任第一个月,企业生产指标止住下滑的势头;第二个月,企业实现了保本;第三个月,企业有了盈利。


到1984年,德化县除了两家国营龙头老大——德化瓷厂和第二瓷厂外,还拥有县办大集体以及社办、队办瓷厂上百家。一家瓷厂有的有一条窑炉,有的有几条窑炉,一条窑炉就是一只“柴老虎”。照此速度烧下去,德化的森林将消耗殆尽。


一场新的窑炉改革在酝酿中。


温克仁首先承接了县节能办35米电热隧道窑的研发任务。当年夏天,浔中公社瓷厂建成了当时全县最大的电热隧道窑,经过调试,成功点火,顺利投入生产。紧接着,温克仁又承担县里下达的39.7米的电热隧道窑的研制任务,后来,他又研发了快烧辊道窑、燃气窑炉等多种先进窑炉,窑炉研发一直走在行业前列。


走出国门天地宽


1984年这一年,全县陶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各个瓷厂生产的大多是杯盘碗碟等低端产品,一两年时间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抢手货变成积压货,德化陶瓷企业产品开始大量压仓。第五瓷厂也是其中一个。


温克仁意识到必需打开国际市场,期待走出国门,闯出一条新路。


机会来了,省外经贸委组织一次出国考察,温克仁是其中之一。考察的国家和地区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法国的巴黎和马赛,共计25天。


1985年7月6日,温克仁乘绿皮火车先行到首都北京,办理手续。7月10日,温克仁踏上了从北京途径卡拉奇飞往阿姆斯特丹的航班。温克仁记住了这个日子。


第二天,温克仁一行到安特卫普的街上考察和陶瓷有关的商铺,又来到华比公司。一位70多岁的比利时当地退休老人杨顺贤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通过老人的介绍,他们了解到比利时乃至整个西欧的生活水平很高,家家户户几乎都要陈设一些瓷器,以体现主人的喜好和身份地位。欧洲人使用普通陶瓷大多是一次性消费,消费量非常大。


在完成了比利时的洽谈、考察任务后,杨先生亲自驾车取道德国边境把温克仁一行送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探望老客户HEM公司。HEM公司是荷兰做陶瓷生意的大公司。高级主管范丹思先生带他们参观HEM公司的合作伙伴伟特力公司参观了货仓和样品展示柜,业务合作事宜也进行了商谈。


回国前一天晚上,温克仁站在塞纳河的游船上,心潮起伏。这次考察,签约了许多合作协议,也让他感受到西方世界不一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他思索着如何走出“日用瓷工艺化,工艺瓷日用化”的一条新路。 


温克仁考察回来,紧锣密鼓地设计样品冲刺广交会。用一个多月时间,到九月中旬就设计出样品数百件。温克仁给这些样品起了个名字:西洋工艺瓷。


1985年的广州秋季交易会前夕,温克仁与十多个供销人员和样品设计人员,提着十多箱样品向广州三元里进发。


秋交会一开馆,五厂的展位立即吸引了众多欧美客商,不少客商夸奖样品做得好,价格公道,纷纷表达了和五厂开展合作的意愿。临近闭馆的一两天,许多客商来到五厂的展位,和温克仁签订了几百万美元的合同。


这次广交会,温克仁从联邦德国马丁公司引进了进口电热窑炉技术和元器件,该项目的引进为五厂注入新的血液。此后,马丁公司长期和五厂建立业务关系,累计从五厂购买了数百个货柜的陶瓷产品。



图/温克仁自生釉系列产品


西洋工艺瓷全面投入生产。


“德化西洋工艺瓷之父”的诞生


1986年,福建省内的外贸企业都把德化作为西洋工艺瓷的生产基地,欧美的客商也都把目光移向德化,五厂的出口业务应接不暇。


订单太多了,五厂做不完,怎么办?温克仁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假如我们把西洋瓷的出口基地做好做实,影响力势必扩大,就会不断引来新客户。德化发展了,我们五厂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为此,温克仁实施了以五厂为核心,按照建立企业集团的模式扩大企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战略。温克仁派出几个得力助手新办了几家联营企业,同时对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如当时的浔中大队瓷厂,派出厂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把厂子承包过来。


德化的陶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仅东方陶瓷公司旗下就先后建起了城联瓷厂、夏兴瓷厂、浔昌瓷厂等企业,郭金煌、苏启发、陈斯顷、苏建业、李及弟和郑建成等一批后来驰骋德化瓷坛的企业家,就是在那陶瓷大发展的时期掌握了西洋工艺瓷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脉络,走出五厂,通过股份、承包、联营等多种形式创办乡镇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当时人们都亲切地称温克仁是“黄埔军校校长”。


随着新型窑炉技术的普及,烧成工序实现了生产社会化。在此背景下,西洋工艺瓷也顺理成章地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在几十上百平方米的家中就能从事西洋工艺瓷的半成品生产,半成品完工后,再送到五厂等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窑炉租烧。


只一年多的时间,温克仁的东方陶瓷公司就实现了“滚雪球式”的发展,公司所属企业十多家,联营企业几十家,当时德化多数陶瓷企业都从东方公司拿单生产。


到这一年,在温克仁的引领和鼓励下,德化大部分陶瓷企业都转向生产西洋工艺瓷,德化陶瓷行业开始进入黄金时期。1985年以后,德化县的财政收入几乎每年都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1988年增长幅度更高达45%。在198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里,德化的西洋工艺瓷销往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售额达几百亿美元。


德化企业界许多同行尊称温克仁为“德化西洋工艺瓷之父”。



图/温克仁自生釉系列产品


“自生釉”带来的陶瓷技术革命


 2004年,在研究“德化玉瓷”期间,在一次新配方素烧试验中,偶然产生了释釉现象。这一现象,引发温克仁的思考:如果能改变千百年来施釉的做法,在坯体中直接加入釉材料,烧成过程中让釉材料直接从坯体中释出,不就可以减少许多工序,降低成本了吗?于是,温克仁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减少对优质高岭土的依赖,通过改变配方,在“德化玉瓷”研发成果的基础上,研发坯釉一体的“自生釉”产品。


然而,要研发“自生釉”,就没那么简单了!


他先是按图索骥,对研制“中国白”产生偶发释釉现象的配方、工艺、烧成的状态进行重建。第一次试烧,烧出来的还是素坯,没释釉,第二次试烧,还是一个结果,也不释釉,第三次试烧,还是一样。


试验在无数次的失意和启发中度过,温克仁又对“自生釉”的配方、工艺进行一些完善。完善后的“自生釉骨瓷”坯体在1270℃-1310℃的窑炉中一次快速烧成,成品莹润如玉,通透光亮,远胜于传统的高档瓷器。一千多个日夜的心血没有白费,数千次的研究试验结出硕果,温克仁心中的大厦终于成形。


2007年4月17日,省经贸委邀请了专家组在福州和杭州举行鉴定会对温克仁的“自生釉骨瓷”发明进行鉴定,给出的一致的鉴定结论:“产品改变了骨瓷二次烧成工艺,减少了制釉、释釉、抛光、清洗、干燥等多道工序,不用仿形匣钵,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劳动效率,节能降耗非常明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产品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开拓前景”。


“自生釉”的发明是陶瓷技术的一次革命,基本实现了陶瓷生产“低能耗”、“三废少”、“铅镉溶出量低”的目标,并获得国家专利。


紧接着,温克仁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研发“自生釉珐琅彩”组合,这又在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迈出一大步。“自生釉珐琅彩”产品研发成功后,温克仁和赵玺栋专门到北京保税区开设陶瓷产品展销厅,吸引了京华名流竞相购买,其中的五件作品被国家陶瓷博物馆永久收藏。


温克仁又开始认真谋划着“自生釉”产业化问题,完成的内容包括自生釉瓷土加工设备、酒瓶自动注浆设备、自动滚压设备、自动冲压设备、系列窑炉设备等,同时,还完成了1.8万平方米自生釉大厦建设和1万平方米旧厂房的改造。


2014年春节刚过,伴随着远近处传来的阵阵鞭炮声,烧成车间60米辊道窑窑尾的滚道缓缓输送出一个个晶莹剔透的杯子,史上第一套全自动陶瓷生产线诞生了!


作为德化乃至整个陶瓷行业30多年发展的领军人、“西洋工艺瓷之路”的开拓者、新型窑炉改造的实践者、“工艺色瓷”“轻质陶瓷”“釉下多彩轻质陶瓷”“釉下彩精陶”“釉中彩半瓷”“德化玉瓷”和“自生釉骨瓷”许多新瓷种的发明人,承载这么多荣誉的温克仁,淡然而执着,他依然以他的努力,祝福故乡美好的明天。                             

阅读上一篇

李良才 芦柑甜柿事业路

2023-11-22 21:59:38.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社
阅读下一篇

陆镇源: 日用瓷的领航者

2018-06-10 16:58:30.0 作者:刊特约记者 王双季 吴有森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03046号-1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