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峰论坛

福建开放型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

2018-04-03 23:53 作者:文 / 蔡承彬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福建对外贸易规模不断跃升。全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4.27%,在全国的贸易地位保持稳定,位居第六位。目前福建与218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东盟、日本、香港地区、台湾地区、韩国和俄罗斯联邦等贸易伙伴,进出口顺差为566.72亿美元。


福建对外开放的传统优势


作为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自1979年以来,以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日益改善的软硬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尤其是我国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开放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福建作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贸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得益于解放思想,把握机遇,突出特色,充分发挥福建的传统优势。


优惠政策优势。改革开放初期,中央赋予福建“特殊政策、灵活开放”优惠政策,采取设立厦门特区、福州对外经济开发区、台商投资区等开放平台,享有比内地更开放的税收优惠政策。


要素成本优势。从改革开放至今,福建拥有大小工业园区270个,省级以上100家,形成福建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载体,这些园区多数位处城市、集镇的重要位置,交通便捷。这些园区的起步发展,除了低成本的地价吸引力以外,还拥有丰富的劳动力,稍加培训即可满足加工贸易型产业需求,效率工资远低于周边东南亚国家。


侨资侨智优势。福建有1500万海外华人华侨,大部分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当年“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依托侨资侨力侨心的优势,“侨”在福建对外开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台经贸优势。多年来,福建致力于加强闽台经贸合作,率先推动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推动货物、服务、资金、人员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目前,福建拥有6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两岸金融中心、两岸贸易中心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对台合作载体。台湾排名前100的大企业已有60多家在福建投资设厂,台湾成为福建省第二大外资来源地。


福建对外开放的发展路径


早期主要表现为引进外资,生产原料和产品出口“两头在外”的 “三来一补”的贸易投资形式。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外合作、合作经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三资”快速壮大,投资领域从一般的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品逐步涵盖到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随着投资环境不断改善,BOT、项目融资、跨国投资与并购等正成为福建引进外资与“走出去”新模式。与传统垂直分工“两头在外”站在“微笑曲线”的两端不同,福建对外开放“新两头在外”转型之势正日趋明显,“新两头在外”要求将产品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放在境外,不仅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还形成了完善的销售网络,是独立自主的“两头在外”,意味着拥有了产业竞争力。事实上,当前更多的福建企业开始通过“并购”,获取国外知名企业核心技术和海外成熟的销售渠道,或更是干脆自建境外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


从对外开放的空间战略布局看,福建形成“闽江金三角”、沿海开放城市、厦门经济特区、福建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建自贸区、福州新区、漳州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等重点对外开放区域或城市,同时注重沿海到山区、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开放空间格局。20世纪80年代初省委提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战略。1982年国家批复福建设立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厦门特区扩至全岛。1984年4月,福州市成为全国14个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之一。90年代初期提出“沿海、山区一盘棋”和“南北拓展,中部开花,连片开发,山海协作,共同发展”战略。1995年提出“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加快闽东南开放与开发,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积极参与全国分工,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战略布局。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积极推进海峡西岸区域城市联盟,促进产业协作配套、设施共建共享和生态协同保护,实现城市及区域资源要素优化配置。2015年3月,国家定位福建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新时代加快推进福建开放型经济发展重点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福建对外开放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动力发生许多新的变化,如外资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外商对营商环境要求更高和外贸易转型升级压力等,客观要求福建深刻认识对外开放面临的新环境,以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落实国家政策,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当前,福建要把扩大对外开放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紧密衔接起来,按照“一带一路”愿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指导,全面推进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和多层次投资经贸合作,大力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打造海上合作支点,打造全新的战略纵深和经济腹地,带动周边内陆地区发展,使福建未来对外开放有更加广阔空间。让优势产能走出去,不断加快福建企业“走出去”步伐,福建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为代表较高的中高端产品具有较强的技术水平,相比发达国家,在性能上相差不多,但在产品价格、承包供求、维保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依托“海丝”核心区形成的对外开放新优势,加快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服务贸易发展、实施兼并重组“走出去”战略、同时吸引总部经济、软件服务外包以及金融、节能环保等福建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外资。


不断创新对外贸易与投资体制机制。以福建自贸区为试验窗口,从制度和规则层面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对外商投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在对外投资、对外贸易上全面推进管理体制的便利化,建立国际经贸谈判新机制等,建设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化营商环境,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探索创新福建放宽的外商投资市场准入的领域和节奏,逐步有序扩大开放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全面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创新境外投资促进机制,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简化事前核准,加强事后管理和服务。加快形成多部门共享的信息监测平台,建立境外投资预警机制、加强境外投资收益保障机制,有效维护“走出去”企业的海外合法利益。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完成跨越关境的商品买卖和支付结算,助推福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扩大商品出口的新途径。


促进要素集聚与发展动力转换。随着技术水平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高技术产业和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取得了较多突破,一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的进口替代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福建也产业结构进入加速升级、动力转换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时期,实现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和创新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更显迫切,反映在国际分工如何中占据高附加值环节、获取更高的分工收益,成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机遇。目前,福建在家用电器、高端数控机床、工程机械、重型机械、石油化工等领域的产业链自主性和完整性进一步增强,在改造上述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层次向高端化升级、产业空间布局向集群化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提升互联互通的综合优势。进一步提升福建新时期对外开放互联互通综合优势。着力加快推进福建海陆空和信息通道建设,打造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枢纽;着力畅通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上通道,形成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出海通道。不断完善福建港口、铁路、公路与航空等现代交通运输功能。进一步推进“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港口港航合作,加快建设“两集两散两液”核心港区;加强航空枢纽和空中通道建设,不断拓展境外航线;形成便捷的铁路运输网,依托温福、向莆、合福和鹰厦等铁路拓展经济腹地;完善陆海联运通道,推动以港口集疏运体系为重点的陆路通道建设。

阅读上一篇

童 莹 周其达 跨国留守儿童国家认同的现状研究

2023-12-19 17:16:16.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社
阅读下一篇

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卷首语】

2018-04-01 18:04:28.0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03046号-1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