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风范

吴晓晖:活灵活现的泉州提线木偶

2017-10-23 01:22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
图/吴晓晖

提线木偶艺术让生命焕彩

作为泉州木偶剧团主角之一的青年演员吴晓晖,16岁考入省艺校泉州分校提线木偶班。当时一位评委老师对她的评价:体高和音乐素养都好,是个苗子。也许是这句话,让她走定提线木偶表演的这条路子。

吴晓晖感恩木偶剧团老师们的培养。一进剧团,就能在资深老师杨度的教导下,练好扎实的基本功。他口授心传,一招一式,一词一调,每个细节都没有轻易放过。她勤下苦功,手拿钩牌,动作无数次重复,细嫩的手掌磨出了茧。敏锐的悟性和勤奋的钻研,使她很快熟练掌握提线木偶剧种特点和表演规律。在杨老师严谨治学的影响下,她形成了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技艺日臻完善。她深有体会地说:“没有哪个动作最重要,每个动作都很重要,如果一个细节没完成好,就会影响到整个艺术形象的塑造”。

杨老师领她走进木偶艺术的大门,教她学艺做人。而后来的孟素萍老师,则带领她在木偶艺术的领域里不断磨练探索,使她的艺术不断走向成熟。她说:“她们很有缘分,一开始就分配在同一组,后来经常同台演出,切磋技艺,配合默契,真是良师益友”。

提线木偶艺术的表演,需要消耗很大的体力,需要具备戏曲演员的功底。提线木偶戏,自己站在幕后,光鲜亮丽永远是木偶的艺术形象。这就需要演员具有甘于寂寞、勇于奉献的精神,以自己的汗水和心智,让没有生命的木偶活起来。吴晓晖正是如此,她为人低调,务实勤勉,用全部才情塑造一个个鲜活的艺术生命。

现在,吴晓晖已成为剧团的主角,随团出访许多国家和地区,把提线木偶这一古老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吴晓晖的孩子在泉州附小读书,老师们知道她是提线木偶艺人,请她传艺学生,让提线木偶技艺走进校园,使学生们吸收本土传统文化的养分,感受到提线木偶这一非遗的魅力。

她创造了无数生动的艺术生命,艺术也给了她青春亮丽的光彩。

图/吴晓晖提线木偶表演23

提线木偶随中原移民南迁入泉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据文献记载,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泉州提线木偶属于中国木偶戏的一个重要品种。

据传,公元前180年,汉高祖刘邦被敌军围困在白帝城,他的军师陈平出谋献策,用木头制成人的模样,在东、西、南城门唱木偶戏,敌方全部集中在东、西、南城门看戏,只有北门空虚,没有防守,汉高祖乘虚逃脱。因而有“陈平先师做傀儡,汉旨天下保万民”之说。刘邦登基以后,感念木偶于国有功,将这些木偶作为国宝珍藏在御库中,到汉文帝时,乐府仿造傀儡,在宫廷演出,还作为迎宾嘉会和敬神驱邪仪式。

泉州提线木偶戏于晋唐间伴随中原移民南迁入泉,宋元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泉州,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泉州文化已丰实强健,泉州提线木偶戏也进入鼎盛发展时期。明代发展到相当高超的水平,并进入主流社会的视野。及至明清,呈现班社林立的景象,有科班传习制度,出现木偶专业作坊。

图/泉州市木偶剧团于纽约联合国总部专场献演

中国木偶戏是表演难度最大的戏种

提线木偶又称“线偶”、“嘉礼”或“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木偶身高约2尺。每个木偶形象都设置有16至30余条纤细的提线。仅偶头就有4条,通过提线控制,使嘴、眼、鼻、舌活动。提线木偶的手分“武手”与“文手”,武手为拳型固定手,拳心中空,便于插放道具,持剑拿刀,舞枪弄棍。文手分“笔手”、“比触手”、“花童手”和“提物手”等式样,通过提线控制手指活动。文手可以在舞台上当场拿放道具,持杯把盏,挥扇撑伞,妙趣横生。通过表演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方法,赋予木偶艺术生命。提线木偶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难度最高。

现在的提线木偶剧目文学性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台词诙谐风趣,唱词婉转优美。泉州木偶剧团扩展了舞台的宽度和高度,表演者可以在天幕后的高架上(也叫天桥)进行表演。木偶提线可加长至6米以上,使提线木偶飞天遁地、腾空跳跃,提升了艺术表现力。

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桥梁作用

泉州提线木偶戏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市政府始终重视泉州提线木偶的传承与发扬,多方面扶持这一传统艺术。泉州木偶剧团在旧团址通政巷泉州嘉礼馆和泉山路泉州提线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常年对外演出,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泉州提线木偶是极富民间传统特色的戏种,为传播闽南方言、文化,延续民族文化传承、沟通海峡两岸同胞及东南亚各国侨胞感情,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感都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提线木偶《四将开台》剧目,让古老的泉州提线木偶戏受到空前瞩目,演出的四位大师就来自泉州木偶剧团。泉州木偶剧团成立于1952年,建团以来,创作排演了大批剧目,巡演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泉州提线木偶戏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成为泉州乃至闽南语系地区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上一篇

戴骐帆 做客龙年CCTV-2财经频道《回家吃饭》栏目

2024-01-08 20:36:50.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社
阅读下一篇

陈瑞统:为故乡大地放歌

2017-04-13 17:02:19.0 作者:张明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03046号-1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