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花雨

黄伟超:找寻老泉州的味道

2017-07-03 02:42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

黄伟超,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文化的传播者。代表作:散文《泉州,海丝路上的光明之城》、《内心的山行之旅》、《听听那段丝绸般的时光》、《合抱而生 树犹如此》等,诗歌《惠安女子》《伤逝》《我用狂草书写祖国》,创作谈《文学是生活中长出的一抹草绿》。




      近年来,泉州相继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举办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作为文化盛宴的主角,又一次站在镁光灯聚集的舞台面前,经受世界性的审阅。我在自豪之余,也在想这座生于斯、长于斯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怎样的文明积淀、文化灵魂和城市魅力,一次次引起世界目光的关注?

      带着这样的追问,我开始重新探访这座昔日的“光明之城”。站在古刺桐港的遗址,放眼望去,对岸百崎湖畔刚刚落成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格外惹眼。那矗立在水中央的帆影主雕,辉映着一代代泉州人蔚蓝的海洋梦想。这一刻,不由遥想起当年“东方第一大港”帆樯林立、商贾如云的盛况,从这里起航的商船曾经载满丝绸、茶叶和瓷器,在烟波浩瀚中开辟出商贸交流与文明对话的海上丝绸之路。于是,走在今天岸上的我,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也许那滩涂下掩埋着宋元时期的古船,也许那迎面吹来的海风还夹杂着当年船桨击水的声响……


      离开了古港,我又一头钻进了鲤城的老街巷。这里保留着大量历史原貌建筑,深藏着泉州的文脉。就是一条不长的涂门街,就有清净寺、关帝庙、孔庙等相比邻。每次走在车水马龙的城区,突然拐进老弄巷里,就仿佛时钟又被拨回了从前,滴答滴答,走得那么慢那么美。老街巷里有许多古厝,它们筑就并守护着泉州人过去的记忆,乃至现在的生活。小时候经常在古厝院落里听到洞箫和琵琶的旋律,尽管听不懂,却已在儿时的心田种下委婉深情的乡愁曲调。年岁渐长,每当不经意间听到婉转柔曼的南音,总是猛地心底一颤,弦管所传递的情愫仿佛随着生活的境遇,越发熟稔,也越觉得怀念。现在还会一个人在华灯初上的时候,静静地坐在文庙聆听南音,任由渺渺清音把自己带回从前云淡风轻的时空。忆起南音,自然也忘不了南戏。闽南都有演戏酬神的习俗,每当适逢“普渡”或者“佛生日”,各铺镜乡村都要唱戏,连日设筵敬奉,昼夜鼓乐不息。高甲戏幽默诙谐的市井气息,是童年的最爱,台上台下,“生旦净末丑”我们通通要模仿一番。

      在老城区悠然信步,这一带既有关帝庙、天后宫、开元寺,也有状元街、文庙、祠堂,萦绕着厚重的传统礼制文化和文明秩序。它们管天,管地,管人的衣食住行,甚至精神世界。“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泉州人从远古迁徙到海滨之隅繁衍生息,虽远离中原,却自觉肃穆地循守着儒家正统文化。他们的后辈,恪守着最纯粹的传统,过着烟火世俗的生活,内心平和安宁,输赢笑笑。这不,西街那扑面而来的风味小吃正诱惑着味蕾。在这座“半城烟火半城仙”的闽南小城,烟火中氤氲的正是它的市井气息。清明吃润饼、端午包粽子、冬至搓丸子,传统小吃与民风习俗息息相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泉州人特别讲究舌尖上的文化,用闲适的时光文火慢熬,蒸腾出生活的雅致与超脱,“仙气”自然也就来了。

      沿着中山路往前走,就到了华侨新村。在繁弦急管的现代生活中,时光在这里驻足停留,在这里温暖沉淀。这里众多独具南洋风格的番仔楼是归国华侨的“家”,它们的主人泛舟远航,勇闯激流,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这些楼房承载的是诗意的栖息、进取的态度、家园的情怀,它把人间的悲欢离合、生活的喜怒哀乐、家庭的酸甜苦辣一一吸纳,统统包容。对于走在路上的人,它是握在手里的根系,梦想和牵挂递送到天涯海角,有眷恋,更有传承的力量。泉籍艺术大师蔡国强说过:“世界之大,泉州是我的火柴盒。这个火柴盒让我能在全世界点火、爆破,这就是泉州文化独有的传承。”

      在老泉州转了一圈,这座古城只不过对我微微地露了一个侧脸,却让我看到了传统中国和海外文明。记得我在亚艺节开幕式当工作人员的时候,听到的尽是国外友人、各界名人对泉州的赞誉。我想,这是因为泉州坚守着难以比拟的传统文化,它的纯度、深度和广度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图 / 鲟埔蠔壳厝(黄晓南 / 摄)


阅读上一篇

​天沐温泉度假村 中城·云栖处

2024-03-07 10:15:48.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社
阅读下一篇

洪辉煌:读一副名联

2017-07-02 23:11:39.0 作者:洪辉煌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03046号-1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