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封面故事

林加荣: 责任与感恩

2018-07-27 15:43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社


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我的责任。

学会感恩,心怀感激,就拥有快乐。

——林加荣

 

   人物名片:林加荣,1966年出生于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潘涂社区。同安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同安区西河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厦门市林氏宗亲联谊会同安分会常务副会长、厦门市圣亿荣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林加荣总在做难做的事。在他人生的黄金期,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每一年都在捐资帮忙弱势群体,从几千元到十几万再到几十万,都是无偿捐出,而且连续二、三十年。他从不留名,从不间断,也从未统计捐多少。

    免费“大锅饭”,常客是72周岁以上的老人,一餐就有180人左右用膳,场面确实壮观,这就是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潘涂社区幸福院的食堂。在宽敞明亮的食堂里,老人们有说有笑。林加荣来到老人们中间,嘘寒问暖,说说家长里短,见老人们开心的样子,林加荣舒心地笑了。在老人们面前,林加荣像一个幸福的孩童。这里给老人们免费用餐已坚持四年了,这也有林加荣的一份爱心,一份牵挂。


 

    与感恩同行

 

    从二十几岁起,林加荣就开始做公益了,那时打工的工资不高,他却能一次拿出二三千元资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这源自林加荣艰辛的少年。

    他出生农村,小时家贫,小学毕业后迫于生计不得不离家挣钱,曾在厦门中山公园流浪了三四个月。期间,不懂得做什么事,大部分时间在闲逛,有时捡别人没吃完的馒头吃。有一次生病,两个同伴身上没钱,只好去偷自行车的响铃卖钱帮他治病。那时候他就想,以后有钱了,就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后来在中山公园碰到一个跑运输的王老板,晋江青阳人,快七十岁了,但很热心,看到林加荣无所事事,就叫他一起跟车看货。那时是晋江上海两地跑,将晋江的鞋服、水产品载往上海,又将上海的电器产品运往晋江。林加荣跟了三四年,王老板见他勤快又老实,就安排到自己的贸易公司做事。林加荣十六岁时开始帮忙做物流管理,自小聪慧勤快的他,这期间学会了许多生意场上的知识,为他日后打拼奠定了基础。

    人总是在岁月的积累中成长起来。林加荣也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和知识也在不断增长。回首过去的艰辛,他感恩王老板的提携与帮助,也立志将来有机会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说,此生最遗憾的是没有读什么书。生活的打磨让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抓紧学习,并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清晨早早起床,打开电视看看新闻,关心天下大事,关注百姓生活。

    在学习中成长,也在学习中感恩。他第一次献爱心也是从电视新闻里得知消息的。那是一次在观看福建电视台,屏幕里出现福安一个家境贫寒小女孩,因患上白血病需要一笔巨款才能完成手术,否则将有生命危险,更谈不上完成学业。他非常心痛,在慈悲之心的促使下,马上记下电视屏幕上患者的银行账号,第二天就到银行按患者的银行帐号存入两千元。输完这一刻,他第一次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慰。他说,尽管两千元对于那笔巨款微不足道,但他相信社会的巨大能量,一定有许许多多的爱心人士像他一样伸出援助之手,小姑娘的病痛一定能得到救治,一定能重返校园。他那时才二十来岁,月工资只有二三千元,尽管自己花钱的事情还多着呢。但他知道,只有像他这样众多涓涓细流才能汇成爱心的河流。

   从此,他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特别关注,一有机会,他都尽可能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从不留名。他说,帮助别人是为了让那些弱者远离灾害,不是为了给自己留下名字。他曾先后赞助了十几个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一次回乡探望亲人,听说有两个同乡考上重点大学,兴奋之余苦于学费难以筹齐,他当即掏出一万元资助这两个同乡;他还与同乡爱心人士组建教育基金会,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教师;汶川地震时,他第一时间到区里的慈善总会缴纳一万元善款资助……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他说,献爱心是一种善举,一种感恩,是人的精神深处最为闪光的一种美德。有了这种美德,人才会不断摆脱邪恶,走向崇高,社会才能进步、和谐。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也是十年前,在他的事业不断趋向稳定的时候,有了更大的能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他回到他的家乡潘涂社区,发现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都到外地打拼,空巢老人现象严重,他们当中,有的是低保户,生活水平急需提高,一些老人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林加荣陷入沉思。他每年拿出几十万元捐助这些老人,每年春节就给60户低保户每户送去两袋米两桶油及两百元,给400多位72周岁以上的老人添置大衣。同时与一些爱心人士一起在社区幸福院办食堂,让72周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就餐。食堂除了大年初一到初五放假,一年360天一天三餐都准时开饭。除了需要一大笔经费,还要精细管理,他们还给老人们买了人身意外保险。这一善举已经坚持四年。老人们来这里就餐,不仅解决吃饭问题,还可以一起聊天,没了孤独感,也可以让这一善举带到许多家庭,成为榜样得到弘扬。



 图/林加荣(中)在幸福院食堂与老人交谈。


    图/林加荣与潘涂社区幸福院的老人在交谈。

    勇挑责任重担

 

    2016年林加荣当选为同安区人大代表,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他知道,当上人大代表就不是捐捐款做做善事那么简单了,它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同当地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回答他们对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提出的问题,协助本级人民政府推进工作,引领群众奔小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任何一个现实社会中,都必然存在着诸多的社会矛盾问题,关键在于要具备一个及时有效处理和解决矛盾问题的化解机制,其机制的稳定有效程度标志着社会文明智慧程度。我们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林加荣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他深感肩上的责任,作为人大代表,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担当。

    当上人大代表后,他都抽出时间到社区走走,留意身边事,急群众之所急,需群众之所需。有一次他乘坐公交车去同安区人民医院途中,发现医院公交亭离对面的医院大门足足有一百米。市民下了公交车若遇上暴雨或烈日,必须一阵小跑,还要横穿公路,既不安全又很费劲。只有将公交亭移到医院一侧,才能方便群众。他把这件事情做成提案,上交到区人大,得到了高度重视。政府协调公交公司、规划局、公路局等多个部门,决定在即将开始改造这条路时,将公交亭一并移位。通过这件事,林加荣感到责任更加重大,每一个提案的形成都必须深入其中,既切合实际又顾全大局。

    林加荣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喜与忧,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50%,这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大国有这样的先例。在城镇化建设中,多数农民在新区建造新房子,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四五十年前盖的房子没人居住,有的开始倒塌,除了浪费土地资源,老房子内的杂物成了新的污染源。有着多年开发房地产经验的林加荣,思索着如何改造城镇化建设中闲置的老房子。

    经过缜密的考察,他发现在同安区的每个社区,都有几十座废弃的老房子。他建议采用与房主合股或房主自建的形式改造老房子,合理规划建成出租房。他说,同安区可以主动接受厦门岛内的辐射,利用地铁、BRT公交等畅达的交通设施,吸引厦门岛内的打工族到这里租房。他为打工族算了一笔帐,在岛内月租费要两千元左右,在这里只要五百元,加上交通费二百元,每月可以节省一千三百元。现在对于刚出来打拼的大多数打工族,仅靠自己的力量买不了岛内的房子,租金也占去工资的一大部分,来这里租房子,可以节省一大笔费用,加上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可以留住大批青年才俊,为厦门特区、自贸区建设贡献才智。对那些有着文化保留价值的上百年闽南古厝,可以修旧如旧,引进一些名家创建工作室,与文化体验游结合起来,让古厝产生新的价值。他正在着手完成这方案,借鉴其他地区旧房改造的经验,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办法,完善老房子的改造。他知道这项工作很有意义,但也有阻力,需要群众改变观念。相信它所产生的作用,将惠及更多的百姓,使新农村建设出现新的景象。

 

    善利万物而不争

 

    林加荣崇尚“上善若水”的至善情怀,善利万物而不争。他做事不重利,而在于把事情做出效果,让大多数人受益。因此,他在与他人合作时都很默契,在利润分成上,合理就行,宁愿自己少点,把事情做好才是关键。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他为人友善,很有亲和力。他的朋友很多,许多事情因为朋友而合作,也因合作而建立、巩固了友情。在他二十出头的时候,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城乡建设进入高峰,建筑业兴盛,建材市场繁荣,他看准了机砖厂这一项目,市场对砖的需求量很大,就与几个朋友投资创办机砖厂。利用荒地红土、锅炉烧过的煤作原料,节省成本又循环利用,烧制出来的砖质量好,供不应求,他就连接着与朋友合作创办了三家机砖厂。这样一干就是十几年。

    在养殖业兴盛的当儿,林加荣曾到乡下开辟一个池塘养虾,由于养殖技术不过关,投入上百万付之东流。使他的资金运行一度进入低谷,是朋友伸出援助之手,使他理清发展思路,瞄准自身熟识的建筑行业,重新起步。

    林加荣对建材及建筑行业有独特的兴趣,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去了解建筑业的走势和行情,特别是对套间及别墅的设计,他有一种天生的敏感,通过自学和观察等方式的积累,聚合美学、风水学、建筑学等诸多元素,充分利用空间特性,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设计出符合现代家居理念的结构,适合不同需求群体的样板,投放市场即成为风向标。加上他的为人处事风格,许多朋友都愿意和他合作。近十年来,他在上海、广州、武汉、杭州、厦门等城市都有合作项目,拥有广东春满人间实业有限公司分公司、厦门银荣建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房地产、建材行业的发展,使他拥有驰骋才华的天地。

    与林加荣合作过的人,都能在一个友好和善的氛围中创造新的业绩。他有两百多名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大多为年轻人。在企业的管理上,他视员工如家人。他每年都会留百分之二十的备用金,帮助员工急需。也拿出一部分做福利,安排员工到国外旅游。遇到员工买房等大笔资金需求时,他会主动借出,然后让他们分期还款,减缓压力。员工都亲切地称呼林加荣为好大哥。

    随着事业的不断扩大,就有更多的机会做公益的事,感恩乡亲,回报社会。他出任同安区西河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厦门市林氏宗亲联谊会同安分会常务副会长。对宗族文化的热爱,更使他加深思源感恩,挑起义务和责任的重担。他将宗族的联谊视为敦睦乡谊的纽带,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形成族亲向心力,帮扶弱势群体,倡导文明新风,凝聚力量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对老年人的关爱是他坚持十几年的善举,他将继续做下去。他说,老人是社会的财富,是他们的劳动和创造,才有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和幸福生活。他们经过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了无数挫折和坎坷,如今虽步入晚年,要让他们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安享幸福。通过我们的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一个人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林加荣就在做这种难做的事。如何克服这个“难”字,对林加荣来说,靠的是一种自觉,将责任与感恩变成习惯。他说,每做一件好事,心灵就得到一次净化,一次享受。他做好事不留名,不图回报。在缺乏存在感的浮躁世态下实属难得。他认为,他的存在感就在那些被帮助的人们露出的笑脸上,就在那些被资助的失学少年重返校园的步履中,就在老人们充满幸福感的笑声里……他常说,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在于奉献了多少,而不是拥有了多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人大代表的林加荣,深感肩上的重任,他的视野将从潘涂走向同安走向厦门,以及所能关注的一切。路在脚下延伸,他的步伐变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阅读上一篇

X射线光电子能谱在电池领域的应用

2024-02-28 16:38:53.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社
阅读下一篇

德化县: “中国白”500亿产值梦想点燃

2018-06-10 16:12:25.0 作者:本刊记者 黄克银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7003046号-1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